在洛杉磯東南方的阿提夏 Artesia, 是個人口只有一萬六千人左右的小城,這裡是 LA 居民口中的 “小印度 Little India”。
稱這裡為小印度,並非很多印度裔住在這小城;相反的是,這裡只有 4.6% 的居民是印度裔。
這裡得到「小印度」一名,是因為該小城主要大街的 4 個街區,散佈著 300 多家各類印度商店、餐廳及超市。
上個週末的中午,和友人到此吃印度菜時,發現街道改成行人專用道,也放置許多帳篷。原來那是為了舉辦「國際街道市集與多元文化節 International Street Fair & Diversity Festival」,而臨時做的改變。
午餐後,我們在附近走走,看正在佈展中的攤位、欣賞學童們的彩排,也消耗一些印度咖哩增添的卡路里。
由於我們不喜歡擁擠人群,在活動開幕前就已離開這裡,因此本文中的照片,是在活動開始前所拍的。
先來聊聊“阿提夏” 這小城的發展歷史。
阿提夏 Artesia 是個西班牙名,意思是地下有 "自流含水層 artesian aquifer"。
只要挖個井,即使沒有用幫浦打水,因岩石或沉積層的壓力,含水層中的水也會從井口流出。
20 世紀初,葡萄牙及荷蘭後裔藉著地下水源在此發展農牧業,也帶來一些葡萄牙及荷蘭風味的商店與食物。
到了 20 世紀中葉,大量來自墨西哥及中美洲的西語裔定居在此,逐漸取代葡萄牙裔及荷蘭裔的“原住民”,甚至連葡萄牙裔每年的慶祝遊行也消失了。
1970 年代中,一位印度裔的商人在小城的先鋒大道 Pioneer Blvd. 上,開設第一家印度商店。
因這裡剛好位在往來 LA 與橙縣的中間點,商店業績蒸蒸日上,也吸引其他印度同胞到此創業。
到1986 年,這街區就集結了 25 間印度商家。
這家印度菜的餐廳,2023/12/5 被 LA Times 洛杉磯時報評為 LA 最好的 101 家餐廳中的第 49 名,為最好的印度菜的餐廳。門前還貼著洛杉磯時報的推薦報導。客在他們的網址,看到菜單及價格。
從此,新建築或新裝潢的印度商家,取代附近街區的老舊商圈。
走在小印度的街道上,觸目可見印度超市、珠寶、銀行、糕餅甜點、香料店、傳統印度服飾店…,洋溢著濃濃印度味。
今日小城 1/4 的稅收,就是來自這 300 多家印度商店。
2003 年,印度裔商家遊說州眾議員,希望仿效其他景點,如中國城、小東京、小西貢一樣,在高速公路出口豎立「小印度」的招牌,以招來更多消費者。
然而這「小印度」的招牌豎立沒多久,就因小城居民與市議員們的抗議而消失。
他們認為該城印度裔的人口,佔不到全體居民的 5%,怎能說 95% 以上的居民住在小印度?
雖然小印度的招牌不見了,這裡的印度味卻越來越濃。
每年印度商家在此舉辦印度國慶慶祝會、寶萊塢節 Bollywood Mela、光明節(或稱排燈節 Diwali)…等,吸引更多喜歡印度食物,與服飾用品的消費者至此。雖提高當地租金與稅收,但也排擠更多原來的商家。
例如,一家經營近 20 年的華人超市,換上招牌成為整潔明亮的印度超市後,一旁的華人商家也因顧客的流失而關門,換來印度裔開的商店。
荷蘭商店早已搬到鄰近的城市營業。而葡萄牙裔經營的商店及糕餅店,曾是我購買正宗葡式蛋塔及葡式糕餅的不二之選,今年也遠離「小印度」了。
帽子舞。跳帽子舞的小朋友,不時看著我...。原來老師就站在我身邊(下圖),在台下作「暗號」!
為了保持這小城的多元文化性,不因印度商家的湧入,而排擠其他族裔的商家及客人,該市從 10 多年前開始舉辦「國際街道市集及多元文化節」,希望將小城各民族的特色讓更多人認識。
他們的活動官網說,今年第 11 屆的活動從下午 3 點到晚上 10 點,預估將有 3 萬人與會。
他們設置兩個表演舞台,邀請各族裔上台表演,如日本太鼓、墨西歌舞蹈。
也有兒童手工藝攤位、充氣遊戲區、成人品酒區及許多不同地區食物的特色餐車,彷彿是一場多元文化的嘉年華會。
然而,每年藉著舉辦一天的「國際市集及多元文化節」,就能淡化這小城濃濃的印度色彩嗎?
一些人可能會以為印度商家,有什麼好逛的?
這裡有整潔乾淨全素食的超市、數十家印度餐廳,都是吸引我到小印度的理由。
記得我母親第一次以懷疑的眼光,走進一家印度布莊時,就喜歡上那裡的布料,還買回台請人為她裁製衣服。而堂姊看到印度超市的草本檀香皂,售價不到台灣的 1/3,就成她回台的伴手禮。
若是您有機會到 LA 旅遊,對各族裔的不同飲食、文化有興趣的話,除了到熟悉的小東京、丹麥城、小西貢、韓國城、小阿拉伯、小亞美尼亞、泰國城…,小印度也是值得讓您感受異國風味的地方。尤其是那濃濃的咖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