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當老師和同學們到 LA 時,我們到洛杉磯加大 UCLA 位在箭頭湖的度假屋。
這裡會出現在我們的行程上,是因為老師施靜慧博士,一直熱心參與校友會及系友會的活動。而這會議度假中心是來自 UCLA 校長、商學院長、及校友會前主任合作的成果。
因此期待老師回台後,能慫恿校長、商學院長及校友會長,效法 UCLA 在陽明山、日月潭、墾丁等名山勝境設置度假村,以凝聚校友們的向心力。
「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箭頭湖度假屋」是個結合會議、住宿餐飲、休閒運動及夏令營的綜合園區,面積大概有 2 個台北國父紀念館的園區大,位在 LA 東邊的山上。
上山的公路沿著山脈邊緣盤旋而上,一側是山壁、另一側就是山崖,可遠眺山下的城市甚至太平洋。
這段興建在陡立山腰上的公路,因此被稱為「世界邊緣公路」。它也像是告訴人們:在此需小心開車,車輪千萬不可離開 "世界邊緣"。
上山後,我們先到箭頭湖畔走走。箭頭湖是座在 1921 – 1923 年興建的水庫,位在海拔約 1577 公尺的山中。4 月中,湖旁的林地、多日沒移動的車子上,依然有著殘雪。
這水庫名為箭頭湖,並非湖面的形狀似箭頭,而是附近箭頭溫泉 Arrowhead Hot Springs 的山上,長著箭頭形狀的植物。
在湖邊步道時,清澈湖水中可見無數的彩虹鱒。這裡的冬春二季是候鳥的避寒之處,但當我們在此地時,只剩少數的綠頭鴨、紅頭鴨、白冠水雞等鴨禽。該是春江水暖鴨先知,許多水禽早已北飛離去了。
這建築物已超過百年歲月,質樸高雅的外觀,依然如新,比一些新潮流的奇怪建築更有味道。
在 1960 年代環湖公路築成之前,要到今天的目的地 – UCLA 度假村,就必須在這裡搭船渡湖才能抵達。
那度假村是 1922 年,當箭頭湖公司興建這座水庫之際,他們在湖畔蓋的三棟飯店之其中一棟。當時稱為「北岸酒館」。
在環湖公路尚未建設前,只能搭船穿越湖泊到達那裡,因此它具有高度的隱密性,成為當時富人及影星放鬆解憂的秘境。例如,電影〈亂世佳人〉男主角克拉克蓋博,常是這裡的座上賓。
1946 年,洛杉磯賽馬俱樂部 LA Turf Club 買下北岸酒館、箭頭湖及沿岸大部分林地。他們開始砍樹修路造屋,建成湖畔豪宅及林中小築。
1957 年,完成湖區的開發後,賽馬俱樂部決定將包含北岸酒館的數棟度假木屋等建築物、游泳池及其一旁長著橡樹和松樹的山丘,全捐給加州大學董事會。捐贈的唯一條件:需為教育學習之用。
當時由 9 個校區組成的加州大學,除了將這裡作為會議中心外,也歡迎遊客到森林木屋度假。
但多年之後,因缺乏足夠資金維修更新,也無適當的管理,這些木造老建築從亮麗走向黯淡,失去往日的人潮。
70 年代末,洛杉磯加大向加大校董會,提出由他們獨立經營這園區的計畫,以整修這些老舊的木造建築。
1982 年,加大校董會決定將這原由 9 個加大校區共同擁有的園區,全移轉給 UCLA 洛杉磯加大。 UCLA 校長、商學院長、及校友會前主任即攜手合作,更新改造這老舊的園區。
在數年中,他們擴大原來的會議中心及餐廳、新建3 間會議廳、翻新木屋並配置現代化的設備、新建 32 棟小木屋、新建網球場及 spa 水療室等。
他們希望藉著會議中心吸引校友或企業界,到此作學術或商業會議。利用木屋客房給與會的賓客或到箭頭湖的遊客們,提供優質的食宿度假環境。
園區長著橡樹林的山丘、游泳池,甚至園區前的箭頭湖,也成為舉辦夏令營的場所。
夏令營以 UCLA 校隊「 Bruins 棕熊」為名,命名為棕熊森林 Bruins Woods 夏令營。他們邀請校友們帶著孩子一同參與夏令營,讓畢業成家的校友們,也能與母校保持連繫。
服務員詢問我們是否要咖啡?因為我們都想試試看,結果她端來了一壺咖啡,讓我們配著吉拿棒喝咖啡聊天。非常棒、又貼心的服務。
當我們到餐廳時,參與會議的百餘人也正排隊等候用餐,不急著用餐的我們,也可到處閒晃聊天。再到餐廳時,我們被安排在一間獨立的餐室,與開會的人群分開用餐,也方便輕鬆自在的聊天。
當天餐廳供應自助式的墨西哥菜。在行程結束前,大家公認這是此行中最好吃的一餐。要不是它的位置較遠,真想再次到那裡用餐。
客房。原本計畫在這裡住一晚,因為一位同學缺席,我計畫的湖畔星光之夜,就跟著住房取消。希望她下次能同行。
一棟棟木屋都是有客廳的住房,不少是家庭式的客房(如,兩房兩浴一客廳,甚至更多臥室),提供給校友家庭度假。
提到墨西哥菜,塔可餅 taco、墨西哥捲餅 burrito 及墨西哥薄餅 tortilla 是大家較熟悉的食物。現在的墨西哥薄餅原是中美洲原住民 (如阿茲特克人) 的傳統食物,他們以玉米粉或小麥麵粉烙製成的薄餅。
大致而言,那是將牛或雞肉、蔬菜、豆、碎奶酪等食品,和莎莎醬、酪梨醬、碎番茄等醬料放在餅皮上食用。因此餐廳也準備不同的塔可與薄餅的餅皮,讓客人自己做成彷彿像台灣春捲(潤餅)的塔可餅或捲餅。
要是不喜歡吃那些餅皮,可以盛些墨西哥米飯,在加上烤牛肉、雞肉等,就是「墨菜中吃」了。(下圖)
中間是墨西哥米飯,一些烤牛排、燉雞肉。即使這是墨西哥菜,但感覺像是中餐。
墨西哥米飯跟我們的米飯不同的原因,是因它與孜然一起煮熟,出現橙黃的色調。除了顆顆米粒鬆軟分明,不會黏在一起外,米飯帶著堅果味,也略帶辛香的味道。
以墨西哥薄餅經油炸或烤成的玉米脆餅 tortilla chips, 是飯前聊天時的零食。台灣商店販售數種調味的零食「多力多滋」,就是以墨西哥薄餅做成的玉米脆餅。
我總藉著墨西哥餐廳的玉米脆餅及沾醬,來評斷餐廳廚師的基本功。這裡爽脆的玉米脆餅及莎莎醬,讓愛吃零食的我忘了還有正餐。
而剛出爐的甜點吉拿棒 (churro, 大陸稱為西班牙油條或吉事果) 配著香濃的咖啡,讓這美味的午餐寫上完美的句點。
吉拿棒是源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油炸麵食,是當地早餐/下午茶時享用的甜品。
吉拿棒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在明朝的時候,葡萄牙船隊在浙江或廣東學會了炸油條,後來將它帶回葡萄牙,再傳到西班牙。西班牙將麵團設計成由星形噴嘴擠出,而不像油條拉成長條。
後來,西、葡兩國將吉拿棒帶到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也流行到美國。或許這也是強國人稱它為「西班牙油條」的原因。
老師 施靜慧博士,餐廳提供的檸檬紅茶(新鮮檸檬汁做的),雖然裡面壁爐暖氣開著,大家卻覺得這冰涼的檸檬紅茶真好喝。
大家對「吉拿棒」應該不陌生,因為台灣的肯德基、Subway 都有出售。因老師把它暫放在餅皮上,也成了我開玩笑的話題。
整理照片時,我不禁的笑起來。因為老師餐盤上的吉拿棒,剛好放在「塔克」的餅皮上。
不知老師當時是否用餅皮捲上西班牙油條?
若是,那該是新口味的「燒餅包油條」了!
後記:這座百年高齡度假村的主建築,是由建於 1922年的北岸酒館 North Shore Tavern. 加大洛杉磯校區為這裡取名為 UCLA Lake Arrowhead Lodge, 由於沒有官方的正式中文名稱,Lodge 指度假者或體育活動者用的鄉間小屋,因此我將此地稱為洛杉磯加大箭頭湖度假屋或渡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