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歷史博物館 (4).JPG

2011年,當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史博)開館後不久,曾和家人一同前往參觀。

出館後,自知是「孺子不可教也」的料,感覺這博物館充滿教育性,跟我難以爆出火花。

喜歡欣賞古文物的我,和這座如教科書般的博物館保持足夠的空間,即使它離家不遠。

台灣歷史博物館 (3).JPG

台灣歷史博物館 (2).JPG

上月回台南時,早我返台又喜歡喝咖啡的三堂哥,向我推薦位在博物館入口的摩爾咖啡 More Café.  

因他在這餐廳喝了套餐附贈的香醇咖啡後,喜歡上他們自家烘培的咖啡。當他在午後步出博物館時,似乎聽到咖啡的呼喚,又入內喝杯咖啡後才離去。

因他的推薦,我和家人隔天就到摩爾咖啡,吃頓含咖啡才台幣 250 的簡餐,也品嘗他讚賞的咖啡。(上下圖)

我告訴家人,這價格在 LA 只能吃半碗拉麵,甚至快餐店一碗簡單的肉燥飯,稅後都要 $12 NT$380),讓他們體會美國萊豬肉燥飯的「真貴」。

台灣歷史博物館 (1).JPG左上:咖哩雞,左下:在地小農水煮雞肉套餐

台灣歷史博物館 (5).JPG臺史博的常設展廳

台灣歷史博物館 (28).JPG1960年的台灣

午餐後,我們到一旁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參觀。

相信好友們曾到過這裡,或是看過其他好友們精彩的圖文介紹,因此本文就以我看到的一些館內展覽,配上我搜尋到的資料與各位好友們分享。

我感覺館內的常設展,是以漢人的眼光藉著許多模型道具與中英文說明,向不熟悉台灣歷史的強國人或外國人,介紹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一些展品簡潔的文字介紹,陳列的仿製品少了歷史痕跡,讓我這個刁民走過一圈以後,還帶著一些疑問離去。

台灣歷史博物館 (29).JPG2020 年的台灣

台灣歷史博物館 (24).JPG

台灣歷史博物館 (21).JPG穀倉「穀亭畚」

例如,上下圖是以圖片與塑像介紹台灣以前農村生活:榖倉前的孩子們,與戲水的水牛。

當我和母親站在這展覽品前,她告訴我當她嫁給父親時,家的前院還有個類似的穀倉。

早期台灣的農家,以竹編成牆面,塗上牛糞土和石灰,以及稻草加蓋的屋頂,製作了造型像甕既通風又防水的穀倉。可存放收割後的稻穀,又能防止老鼠等動物盜食,名為「穀亭畚」。

新聞曾報導南投竹山現存十餘座類似的傳統穀倉,有的甚至被廢棄。我心想:要是臺史博能以竹山的老穀倉在此展出,既能保護文物,又能讓後人見證前人智慧,應該比嶄新的仿製品更有說服力吧!

台灣歷史博物館 (20).JPG

台灣歷史博物館 (22).JPG仿製品:左,台灣民主國郵票。右上:台灣民主國信封。右下:藍地黃虎旗 ,台灣民主國的國旗。

或許館內常設展的展品大多是仿製品,包括曾讓我感動的台灣民主國郵票、信件與藍地黃虎旗,全都是仿製品。若能看到古文物真品,可能有中獎的喜悅吧!

館中展品有文字敘述,但讀完後有時會有欠缺什麼資訊的感覺。因我這個刁民總期待從說明中,明白展品的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下圖「港邊的日茂行」,文字解說它是「清代最大商行之一日茂行的樣貌。港邊停泊船隻,屋埕供貨物配送與臨時存放用,埕前有歇山式屋頂的亭子為戲臺。

解說讀完卻給我留下問題:「這港口是位在那裡?日茂行建築是建於清代的那個時期?」我一直以為清帝國幾個最大的商行都在廣州哩!

台灣歷史博物館 (18).JPG「港邊的日茂行」

台灣歷史博物館 (10).JPG港邊到台的男子與士兵: 清朝前期在臺灣實施嚴格的移民政策,為防範偷渡兵守對來臺者逐一盤問檢查。由於渡台者都是男人,使臺灣成為陽盛陰衰的社會

有趣的是,在幾天後的鹿港同學會,我們到鹿港民俗文物館參觀時才得到答案。

因文物館中有一古鹿港市街模型,呈現鹿港在清朝的繁華盛況,展品非常類似臺史博展出的「港邊的日茂行」。

我也得到問題的答案:日茂行位在鹿港,建於清朝嘉慶時期。在道光年間,鹿港航道淤積,日茂行也因此逐漸衰微。

下圖是〈臺灣地理圖〉的局部。原圖繪製 17 世紀末至 18 世紀初清康熙時期的臺灣地圖,現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台史博展出仿製該圖中的臺灣府城(臺南)及臺江內海的局部地圖。

台灣歷史博物館 (12).JPG 仿製品:〈臺灣地理圖〉的局部

台灣歷史博物館 (14).JPG

館方介紹:「府城至安平之間的內海,有著多艘大小船隻往來,呈現一片繁盛的景象。」(上下圖)

我這個刁民很喜歡這幅古畫。雖然「一圖值千言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但我還是想多了解畫中的一些細節。因此回家後就找尋有關這幅畫的資料,也認識更多康熙時期的府城。

圖中的府城鹿耳門是清康熙年間,先民從福建廈門橫渡黑水溝來台的合法停靠港口。

因臺江內海水淺,大船須先將人、貨在鹿耳門換到小船,才能運抵府城西門外的碼頭。因小船無法停靠在淺水沙灘,呈現出以牛車或人工將貨物及乘客接送上岸的畫面。

台灣歷史博物館 (13).JPG

台灣歷史博物館 (7).JPG仿製品:荷蘭統治台灣時,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初建時的模樣,外面還有木柵。城外是倉庫、商館。左邊低矮的房子,是當時漢人居住的房子。前方懸掛紅白藍三色旗的三艘大船,是荷蘭船隻。後方的帆船,是明帝國的船。

若仔細觀察這幅畫,可見到安平以前是座小島,而紅毛城 (安平古堡) 外有水師營區及媽祖宮;當時與大陸通航的鹿耳門也是座沙洲,島上的媽祖宮還可聆聽海濤聲。

畫中以牛車接送人貨上岸之旁,有赤崁樓(紅毛樓)、大天后宮(媽祖宮)及武廟(關帝廟)。

難怪康熙時期的人站在赤崁樓上,看著前方台江內海的晚霞日落,讚為臺灣八景之一。

台灣歷史博物館 (15).JPG

台灣歷史博物館 (8).JPG荷蘭時期的安平古堡(熱蘭遮城)模型,前方就是港口。

滄海桑田,赤崁樓也如同安平古堡、鹿耳門一樣“漂移”到看不見湛藍大海之處。

今日站在紅毛樓上看到康熙時的台灣八景之一,就是布滿台式民主美學的建築與招牌了!

這張康熙時繪製的台南地圖,還可看到一些台南著名的古蹟。

如「全台首學」孔子廟(文廟)、高懸府城四大名匾之一「爾來了」的城隍廟、及東嶽殿 (嶽帝廟/岳帝廟),都明註在〈臺灣地理圖〉上。

台灣歷史博物館 (11).JPG

台灣歷史博物館 (19).JPG

而圖中商家雲集的「十字街」,是府城在清朝時最繁華的商圈,販售著高貴精緻商品、生活工藝百貨、食品、市場與娛樂場所等。

1652 年,荷蘭人建一條可並行六輛馬車的道路,稱為普羅民遮街(民權路),一直通到今日原臺南測候所附近的北極殿大上帝廟,是臺灣第一條寬闊的歐式街道,也是「十字街」的主街。

畫中的「十字街」是普羅民遮街的原貌。

因數年之後,人們認為這歐式馬路太寬了,就在街道中央建造一長條型、寬9 公尺,雙面臨街的店鋪,使荷蘭街縮成兩條僅寬  3公尺的中式巷道,方便商家做生意。

台灣歷史博物館 (6).JPG 台灣最早原住民的村落模型

台灣歷史博物館 (9).JPG仿製品:16 世紀西班牙〈馬尼拉手稿〉繪畫的台灣淡水與雞籠的原住民。

商家雲集的十字街及其附近街道,在清中葉以後發展成打銀街、鞋街、帽街、針街等,相同的行業集中在同一街道上。

文學家葉石濤在《巧克力與玫瑰花》中寫到:「原來清朝時代的臺南府城猶如歐洲的基爾特一樣,同行同業群居在一個被劃定的特定區域營生。」便是描述十字街商圈的同業匯聚的景象。(基爾特:guild, 行會。11-19世紀歐洲商人,為了互助和保護及促進行業的利益,而組成的一種協會。資料來源:台史博線上博物館:〈道光 2 年春暖鞋街門額〉)

台灣歷史博物館 (23).JPG

台灣歷史博物館 (16).JPG

道光 2 年( 1822 年),商人在「十字街」的鞋街隘門上,掛上「春暖鞋街」門額,寓意熱鬧的鞋街生意興隆。

在日治時期為拓寬道路,這些占據街道中央近 200 年的「臨時攤販」被拆除,「春暖鞋街」門額也被取下在鄭成功文物館展出,讓人見證府城老街昔日的輝煌。

在臺史博也有「春暖鞋街」石碑 ,雖然是膺品,依然可想像十字街在清朝時的繁華景象。

台灣歷史博物館 (25).JPG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帝國對抗英美的宣傳

台灣歷史博物館 (26).JPG1952 年的台北: 1.台北南京東路(靠近新生北路二段);  2.敦化南、北路; 3. 羅斯福路四段; 4. 施工中的仁愛路四段。要是我阿公的阿爸在那裡有幾甲農地,今天我就不用到蠻夷番邦了。

台灣歷史博物館 (27).JPG終於有不是仿製的展品。左上:2017年,「沒有人是局外人」凱道佔領行動成員畫的石頭,成為收藏品。左下:另一件收藏品。 「彩虹台南」為在地關注性別議題的學生社團、 民間團體所組成。

囉嗦不停,突然想起好友橙光提及的大鄧伯花之花語,趕緊寫下扣人心弦的結局”:

臺史博位在台南的郊區。館外有廣闊的綠地,雙博物館自行車道可以由此出發,經安平,騎到奇美博物館,單程共 40 公里。

這具教育性的博物館,是對台灣歷史有興趣的中外遊客們,認識台灣歷史的大教室。

台灣歷史博物館 (30).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rry-Diesel 的頭像
    Harry-Diesel

    我和柴油的窩

    Harry-Dies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