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 (2022/11)看到一則新聞報導說,台江國家公園作黑面琵鷺普查時,在台南沿海濕地發現到此過冬的葡萄胸鴨。
而在 eBird Taiwan 上,也有鳥友們在台灣濕地、河口、甚至金門看到葡萄胸鴨,而留下許多照片和紀錄。
葡萄胸鴨 (學名 Mareca americana) 的英文名字是 American Wigeon, 從 “American” 可想像牠是北美洲常見的野鴨。
牠們的生活區域非常大,夏天在涼爽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冬季南下到美國東西岸及墨西哥沿海避寒,連南美洲北部也能看到牠們的蹤跡。
我猜想到台灣的葡萄胸鴨,可能是來自阿拉斯加或阿留申群島,經日本到溫暖的東南亞過冬的吧!
葡萄胸鴨的外型像綠頭鴨或小水鴨。
因繁殖期雄鳥的眼後有寬闊的綠色眼帶,又比綠頭鴨小一號,因此當我第一次見到葡萄胸鴨時,還誤以為牠是未成年的綠頭鴨。(下圖,葡萄胸鴨、綠頭鴨、小水鴨的比較)
中國及香港因牠頭上的綠色眼線,將牠取名為綠眉鴨。
雄鳥除了綠眼線外,還有藍灰色的喙,有著黑色的尖端,胸部和側面長著似紅葡萄的紅褐色羽毛。
這種台灣罕見的冬候鳥,就因牠胸前葡萄栗色的羽毛,而被名為葡萄胸鴨。
只不過葡萄胸鴨這名字,總讓饞嘴的我聯想到一鴨多吃,幻想牠跟櫻桃鴨一樣的「美味誘人」。真是罪過、罪過啊!
因此覺得共匪將牠取名為綠眉鴨比較貼切,您覺得呢?
雄性葡萄胸鴨除了綠色眼線的特徵外,牠額頭上亮白的羽毛,遠看彷彿是禿頭。
因此牠在北美,也被暱稱為 "Baldpate 禿子"。
不過,雄鴨額頭上的白羽,我覺得更像剃掉頭頂頭髮,有著奇醜「月代頭」的日本武士。(下圖)
葡萄胸鴨喜歡沼澤濕地吃水草、昆蟲及小魚,也會在陸地上吃草。
牠們潛水技術不如美洲潛鴨 Redhead、巨頭鵲鴨 Bufflehead 、或帆背潛鴨等善於潛水尋找水草的潛鴨。
因此當牠們看到潛鴨們正在覓食時,牠們會聚集到潛鴨們的附近。當潛鴨咬著水草浮出水面,葡萄胸鴨會試著搶走它們;更期待有水草碎片浮出水面,有不勞而獲的享受。
因此,葡萄胸鴨也被稱為「偷獵鴨 poacher」或「強盜鴨 robber」。
例如下圖中,巨頭鵲鴨及黑頸鷿鵜忙著潛入水草豐富的水中覓食時,葡萄胸鴨和加州鷗就等在一旁,想分一杯羹。
台江國家公園作黑面琵鷺普查時,也紀錄到許多過境台南沿海的候鳥。
除了少數的葡萄胸鴨外,大多數是白眉鴨、小水鴨、赤頸鴨及琵嘴鴨等。
就動物分類,赤頸鴨和葡萄胸鴨同為鴨科 43 屬中的亞鴨屬,而亞鴨屬就只有 5 種鴨子,牠們的英文名字是 Eurasian Wigeon (赤頸鴨) 和 American Wigeon (葡萄胸鴨)。
因此,牠們該是非常親密的遠親關係,只是一種生活在歐亞大陸、一種在北美洲。
有趣的是,牠們雖是遠親,但雄性的赤頸鴨和葡萄胸鴨的羽毛顏色差異甚大,而雌性的赤頸鴨和葡萄胸鴨卻又長得很像,難以分辨。
由於赤頸鴨主要繁殖地是歐亞兩洲,雖然在北美有機會看到牠們,但那機會就像是在台灣見到葡萄胸鴨般的低。
1934 年,美國羅斯福總統簽署《候鳥狩獵印花票法案 Migratory Bird Hunting Stamp Act》,也就是《鴨票法案 Duck Stamp Act》。
狩獵者必須在獵殺雁鴨等水禽前購買鴨票。鴨票收入的資金中,98% 作候鳥保護基金,為將來購買和保護濕地的資金來源。
然而,今日鴨票也成為收藏品。
美國 2010 - 2011 年的鴨票主角就是葡萄胸鴨,11 年前一張 $15 畫著葡萄胸鴨圖案的鴨票, 在 eBay 現在的售價漲到 $37,比銀行定存好了無數倍! (下圖)
雖然美國政府試著以公權力介入保護候鳥,但葡萄胸鴨的數量從 1980 年代至今,卻大幅減少了 50%。
除了來自如海鷗、烏鴉、臭鼬等天敵的攻擊,以及人類的捕殺、棲息環境的減少及禽流感外,北美草原地區因氣候改變造成的長期乾旱,是牠們鴨口遽減的主要原因。
若您有機會遇見這強盜鴨,請看看牠們的頭部像禿頭、還是較像被剃成月代頭?
也請放輕您的腳步聲,聽聽牠們的叫聲:像有人輕輕地吹著 kazoo 卡祖笛,似鳥叫、又像輕輕的口哨聲。
或許您會跟我一樣,對這綠眉鴨不是聒噪的嘎嘎叫,也不是轉大人的“鴨雄仔聲”,卻是輕柔的鳥叫聲,而感到訝異又有趣。
本文參考資料:1. All About Birds – American Wigeon. 2. 密西根大學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兒童對不同物種的探究 Kids' Inquiry of Diverse Species,” http://www.biokids.umich.edu/critters/Anas_americ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