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黃昏,趁著國內友人參觀長堤 Long Beach 太平洋水族館 Aquarium of the Pacific 之際,約他在一旁的餐廳用餐閒談。
餐後在風清月朗中,我們沿著彩虹港 Rainbow Harbor 的步道一路走到燈塔。
在 8/29 (農曆 7/14)月亮雖然不是 100% 的亮又圓,但在月明星稀下,更能感受到月似銀盤之美。
陰暗的港口雖不見靜影沉璧,但有了浮光躍金之姿;而毫無詩意的我們,只顧笑著廣寒宮中伴著玉兔銀蟾的老嫦娥,卻不懂月明如水之美。
我望著月亮向友人問:「美國的月亮會比較大嗎?」
其實未來兩天的月亮,都比 8/29 當晚的月亮更大、更明亮。
而 8/30 (農曆 7/15) 的月亮被稱為超級藍月 super blue moon, 因那晚看到的月亮,比一般時候都還要大。(註)
超級藍月 = 超級月亮 + 藍月亮
這是兩種少見天文現象,同時發生的罕見情況。
“Supermoon 超級月亮”是 1979 年由占星家理察·諾勒 Richard Nolle, 創造出的名詞。
簡單的說: 當月球繞地球的軌道運轉時,在距離地球最近之處正好滿月,這滿月就叫 “超級月亮”。
因它離我們更近,所以它看起來 “應該”更大、更亮。每年有 3 - 4 次發生超級月亮的機會。
相對地,當月球離地球最遠之處時恰好滿月,因距離更遠,感覺變小的月球就叫 “微月亮 Micromoon.”
NASA 說,超級月亮比微月亮大 14%,就像一個美金 25 分錢 quarter 硬幣, 跟 5 分錢 nickle 硬幣,高掛在天空的差異。
因為距離太遠,而且天空沒有兩個月亮可以同時相互比較,所以在月正當中時,一般人難以看出大小的差異。
要是您錯過八月底的超級月亮,今年最後一次超級月亮將發生在 2023 年 9 月 29 日,正巧也是中秋節。
這秋分時節的滿月,在西洋被稱為 “豐收月 Harvest Moon”,要是他們懂得吃月餅賞月,或許更有豐收愉悅的氣氛吧!
看了以上像教科書般對超級月亮無趣的解釋後,或許「藍月 blue moon」的典故,就比較生活化。
通常一個月只有一天滿月,若一個月有兩次月圓之夜,第二次的滿月被稱為 “藍月”。而事實上月亮並沒有變成藍色。
今年八月有兩個滿月的晚上,分別是 8/1 與 8/30。
因此 8/30 出現的第二個滿月 ,就稱為藍月。
這典故有些不同的傳說,但我偏好這個有趣的解釋:
藍月一詞來自 16 世紀的 “Moon is blue. 藍色的月亮” ,表示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就像「太陽打從西邊升起」一樣。
但這不可能的事,在 19 世紀末卻發生了。
1883 年印尼的 Krakatoa 喀拉喀托火山爆發。之後兩年中,因火山灰塵飄揚在大氣層上,許多人說他們看到了顏色奇怪的日落和藍色的月亮。
既然有可能出現的藍月,人們又以「藍月 blue moon 」創造出新的成語 :
“ Once in a blue moon 千載難逢”,表示發生的機會非常罕見,而絕非不可能。
在 1991 年,在菲律賓的皮納圖博火山 Mount Pinatubo 爆發後,藍色月亮的報告又再次出現。
美國航太總署 NASA 說,超級月亮每年出現 3 、 4 次,但藍月要 2.5 年才會出現一次。
既是超級月亮又是藍月的「超級藍月」,就很罕見了。
夜空下次出現超級藍月的日子,將是 14 年後的 2037 年 1 月和 3 月。
8/30 (農曆 7/15) 晚餐後帶著 Taro 出門閒步時,橘黃色的「超級藍月」正東昇。回家後已是月懸碧空 ,橘黃色的圓月也褪成皎潔玉盤,感受到 LA 的晚上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望著滿月,突然想起昨晚在彩虹港向友人詢問的問題,「美國的月亮有比較大嗎?」
記得友人笑著回答我:「你的想法呢?」
不禁的輕哼起我昨晚的回答,「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
註:因時差關係,台灣的超級藍月出現在台灣 8/31 晚上, LA 是在 8/30 晚上。
本文參考資料:2023/8/28 Smithsonian Magazine: How Rare Is the ‘Super Blue Moon’ Appearing in Skies Later This 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