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甲慈濟宮旁的「葉王交趾陶文化館」,收藏葉王於 1860 年(咸豐10年)為慈濟宮創作的交趾陶作品,其中三套 (6件)被文化部列為「國寶」。
在和大家閒聊葉王交趾陶前,先問大家一個有趣的問題。
在文化部的國寶名單上,只有 372 件/套稀世珍品,而絕大部分的國寶都保存在故宮博物館中,可見葉王這三套作品的珍貴性。
請問:故宮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冊〉及稀世珍寶〈翠玉白菜〉是否也在國寶名單上?
學甲慈濟宮為臺灣保生大帝信仰中心,廟宇巍峨壯麗,為國家三級古蹟。
1701 年(康熙 40 年),諸羅鄉民將奉祀保生大帝的簡屋,改建成閩粵合院式建築。
1744 - 46 年(乾隆 9 -11年)第一次整修。
1853 年 (咸豐 3 年) 慈濟宮因嘉南大地震受損。 1858 - 60 年(咸豐 8 -10 年)作第二次大整修,聘請葉王作壁堵與廟頂的交趾陶裝飾。
本名葉獅的葉王 (1826 – 1875),享有「臺灣交趾陶開山始祖」的稱號。
葉王的父親本為陶工,葉王幼時在耳濡目染下,以泥塑為樂。
當一位來自廣東交趾陶師傅,在嘉義看到葉王精巧的泥塑作品後,收他為徒、傳授交趾陶製作方法。葉王習得技藝後,成嘉義一帶製作交趾陶的名師。
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臺灣民間稱為「交趾」、「交趾尪仔」、「交趾仔」,為臺灣廟宇的裝飾物。
1858 年 (咸豐 8 年) 葉王主持慈濟宮的裝飾工程時,在廟旁搭建小土窯,方便就近燒製交趾陶。
兩年後,他共創作出 240 多件交趾陶作品,擺置在廟之中脊頂及正殿的內壁堵中。葉王的作品題材廣泛,但可簡單的分為神明與人(信仰的神明及歷史人物)、動物 (蟲鳥魚獸)、植物及器物四大類。
可惜的是,室外的作品在百餘年的日曬雨淋下,許多交趾陶因風化毀損。
初次到文化館的我,因現場服務員熱忱解說,而展品說明也詳細介紹作品的歷史典故,讓我瞬間就著迷於這些小而美的傳世藝品。
感覺它們的珍貴性,不遜於 LA 蓋帝博物館 The Getty 的收藏品;它們名列文化部的「國寶」名單中,是名符其實、恰如其分。
我以「胖、瘦羅漢」、「合境平安」、及「加官晉祿」這三套被文化部列為國寶的作品,配合「國家文化資產網」的詳細說明,讓大家更能認識這些交趾陶珍貴之處。
「瘦羅漢」與「胖羅漢」是兩件一組的人物作品。館方人員說這兩尊羅漢,葉王以兩位友人的形象,塑造成的交趾陶。
這裡的「羅漢」是台語「羅漢跤仔」、單身漢的意思,而不是佛教經典中的「阿羅漢」。
當葉王在學甲慈濟宮製造交趾陶期間,體型一胖一瘦的兩位鄉人,常來觀看修繕工程,成葉王的好友。葉王以二人胖瘦的形象,作成坦胸露腹的羅漢,當成友誼的見證。
「瘦、胖羅漢」的結構比例、人物表情及肢體動作,顯現葉王既成熟又寫實的交趾陶功力。
文化部說:「胖、瘦羅漢」的衣衫襤褸,反映當時百姓的生活樣貌,與「合境平安」的綾羅綢緞,形成強烈對比。
葉王藉著人體骨骼與肌肉起伏,呈現瘦羅漢瘦削瘦內凹的顱面、五官及瘦骨嶙峋的胸腹。而胖羅漢有著過胖的體脂,生動的打呵欠表情,細膩又寫實。
「合境」與「平安」也是一組兩件之作品:手持明鏡的官人象徵「合境」,手托寶瓶及馬鞍者代表「平安」。
「合境平安」也是清帝國面臨列強侵略、太平天國的動亂時,人們心中基本的祈求。
文化部說: 「合境、平安」兩者皆頭戴官帽、身著蟒袍官服,一瘦一胖形成強烈對比。
作品靜中有動,人物表情與肢體生動有力,眼神、嘴角、鼻窩、眉毛等的五官呈現微妙動態。
他們的四肢栩栩如生,衣袖彷彿輕微擺盪,細緻又自然協調。
此外,頭飾與衣飾刻畫精細,而「胭脂紅」與琥珀般的「古黃」釉色,展現葉王作品的獨特風格。
名列國寶的「加官」與「晉祿」,也是一組兩件的官人作品,展現葉王藝術風格與精湛工藝。為葉王現存的交趾陶作品中,少見的大型藝術珍品。
「加官、晉祿」身著官服,衣服上皺褶與緊繃的形塑,露出肌肉與骨骼的連動,表現出全身的動勢。
尤其細薄的衣襬袖口飄動,突破交趾陶的重量感,顯現出衣料的輕盈感,宛如是真實的衣物。二人中廣的腹部與腰帶,使整件作品更具穩重平衡。
衣飾上生動細緻的手繪雲紋、蟒袍圖案,以及「加官」手持冠帽上的「胭脂紅」釉色,展現葉王細膩、高超的施釉功夫。
「國家文化資產網」的說明,讓我認識葉王交趾陶之美與其獨特性。
而館方詳細介紹每套藝品代表的歷史典故,彷彿這些古物又重生,向賓客們敘述他們的故事。
我相信這也是葉王有著的豐富歷史知識,歷史人物才能從他的巧手下,似鳳凰涅磐化為交趾陶。如,孔明獻西城、梁武帝昇道、二十四孝、百忍堂、七賢過關等。
例如,下圖的交趾陶作品,呈現《舊唐書》中《孝友列傳》記載的百忍堂。
館方的詳細解說它的歷史典故:
“張家莊村張公藝(公元577一676年),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堂、和睦相處。唐高宗和武則天於泰山封禪後路經他家,詢問他的治家之道。張公藝寫下 100 個「忍」字,並解釋人際問題複雜,需相互忍讓。受感動的唐高宗封他為侯,並親書「百忍義門」。”
當我讀到張公藝在皇帝面前寫下「忍、忍、忍…」100 次,想像唐高宗在武則天威儀下的忍耐功夫,他該是心有戚戚焉吧!
若張公藝當時寫下 (忍)100 ,該能省下很多書寫的時間,也不用一個字、一個字的算了!
葉王創作的「七賢過關」,對我而言,那更展現他的歷史涵養。
〈七賢過關〉中,拉驢(馬)過陽明關的侍從,臉上表情、身體動作,栩栩如生。
台北故宮收藏一幅五代周文矩畫的〈七賢過關圖〉。據考究,描繪的可能是魏末晉初「竹林七賢」,騎驢馬過陽明關的故事。
畫中一人騎黃牛、五人騎騾、一人騎馬,有的回首與後者交談,有人邊走邊執筆或展卷誦讀。這七人身旁有挑物、趨趕牛隻及拉騾子的侍從八人。
葉王不可能看過故宮收藏的〈七賢過關圖〉,但若非葉王對這故事耳熟能詳,他怎能創作出這套「七賢過關」?
〈李白醉酒〉,帶頭冠的李白,醉倒坐臥咪著眼,流露出詩仙的奔放、如行雲流水的情感。
葉王交趾陶就製作技法而言,獨特的捏塑手法,讓人物面孔衣紋十分細緻。
人物造形各具個性,主角人物都塑得面容端莊、服飾高貴整齊;而配角人物多是葉王的發揮創作,他以當時人民的衣著生活為本,呈現出先民開墾台灣時的艱辛刻苦。
這是我第一次到葉王交趾陶文化館參觀,離去時感到收穫滿滿;現在回顧這些照片及館方的說明,卻又是意猶未足。
期待再次到此參觀,因這裡件件的收藏,都是我心中的國寶。
後記:
- 民國 69 年,慈濟宮被偷走 56 件葉王交趾陶。民國 92 年,震旦文教基金會輾轉從海外購回 36 件遭竊的交趾陶,並無條件歸還慈濟宮。160 年前由葉王製作的交趾陶,許多因風化毀損。慈濟宮將大部分葉王的作品卸下,保存在葉王交趾陶文化館內。另請林洸沂先生重新仿製,安放在原來的位置。
- 國寶是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物及圖書文獻等,依珍貴稀有價值定為「國寶」級之古物。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冊〉是國寶,而價值連城的翠玉白菜是珍貴古物,沒在國寶名單上。您猜對了嗎?
- 本文參考資料:慈濟宮〈葉王交趾陶文化館〉、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網」
- 在此誠摯的感謝 慈濟宮 葉王交趾陶文化館 解說員,她用心詳盡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