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腿娘子」高蹺鴴是台灣沿海濕地常見鳥類之一。
生活在美洲的黑頸高蹺鴴 black-necked stilt, 是牠們的亞種「近親」;本文將介紹的美洲反嘴鷸 American Avocet, 是與牠同為長嘴鷸科的「遠親」。
在非繁殖期的美洲反嘴鷸,頭頸長著灰白色羽毛、白色的腹部,背面和側面有黑白條紋圖案。
要不是牠們那雙淡藍色的長腳,乍看之下,還像台灣常見的高蹺鴴。(上下圖,非繁殖期的美洲反嘴鷸)
美洲反嘴鷸就像「紅腿娘子」般,也因牠那雙細長的藍色雙腳,有“blue shanks 藍色小腿” 的暱稱。
到了繁殖季節,不論美洲反嘴鷸的頭頸部的灰白色羽毛,全都轉變成橘黃色。
因此,很難像其他的雁鴨候鳥一樣,就其外表的羽毛判斷牠們性別。
分辨美洲反嘴鷸性別的唯一方法,就是觀察牠們的喙子:雌鳥的喙子比雄鳥更短、更彎曲。
牠們名為「反嘴」鷸,是因牠們長著往上翹的喙子。
這長相奇特的上曲喙子,卻是進化而成的結果。
牠們以喙子在水下泥中左右攪動,喙尖對觸摸到的東西非常敏感,能抓出藏在泥中的甲殼類動物、水生動物和植物等。
雖然喙子是向上彎曲,當它斜插入水中時,彎曲部分的喙尖在水底泥中就成水平狀,比一般直線型喙子的攪動區域更大,更有機會捕獲食物。
一歲大的美洲反嘴鷸就具有繁殖能力。
在繁殖期,頭胸部的羽毛會由淺灰色變成會橘黃色。到了秋冬,像鏽蝕的羽毛顏色又會褪回淺灰色。
要是您見過高蹺鴴的求偶過程,或是看過我介紹過黑頸高蹺鴴的「限制級照片」,應該會對牠們有趣的洞房畫面,留下深刻印象。
當美洲反嘴鷸要作「鳥與鳥的結合」前,雌鳥會低著頭,站著不動。雄鳥繞著雌鳥身邊,有時擺姿勢、有時將喙子在水中攪晃…
如此經過兩三分鐘,連我這個旁觀者都為牠們傳宗接代的重任窮著急,心中喊著 「加油!加油!」時,雌鳥依然像木頭般低頭不動,雄鳥還是不慌不忙地在雌鳥身旁繼續「扮仙」,以免「誤戲誤三牲」。(上二圖)
等到漫長的前戲結束後,雄鳥跳上雌鳥的背部“嘿咻”。
“啪啪啪”的過程瞬間就結束。只怨貧道眼睛業障重,竟然錯過這 18 禁的畫面,無法見到「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偉大時刻!(下右圖)
在產卵期的美洲反嘴鷸媽媽,有時會在另一隻美洲反嘴鷸、或其他鳥的巢中產卵,讓其他鳥媽媽在不知不覺中為牠孵育下一代。
有趣的是,一些燕鷗和黑頸高蹺鴴等物種,也會故意將卵下在美洲反嘴鷸的巢中,讓牠代牠們孵育。
這些代理鳥母在孵化其他鳥類的卵後,也會像養自己的幼鳥一樣飼養牠們。
這行為被稱為「brood parasitism 育雛寄生」。目的是為了預防自己窩中的卵,或幼雛萬一遭遇不幸時,還有下一代可以在寄生家庭長大,延續香火。
美洲反嘴鷸的雛鳥在孵化後,就像高蹺鴴寶寶一樣,很快就能離開巢穴。一天大的雛鳥,就可以走路、涉水,甚至躲在水中以躲避危險。
為了保護牠們的巢穴和雛鳥,美洲反嘴鷸會發出一系列改變音調的叫聲,互相提醒可能的危險。
要是有其他動物進入牠們的育雛區域,牠們就像高蹺鴴般從空中俯衝,來驅逐入侵者。
要是這招失效,牠們改以「折翅」的伎倆假裝受傷,讓入侵者來追逐牠們,誘敵遠離牠們的巢穴或幼雛。
雖然美洲反嘴鷸和高蹺鴴在生物學的分類上,只是同科的鳥類,但牠們在求偶過程、育雛寄生、俯衝禦敵、與假裝折翅的特性,甚至幼雛出生一天就能離巢行走的本領,竟然都是相同。
每當在 LA 的海邊濕地看到美洲反嘴鷸,總會聯想到牠們在台灣的遠親們。
我很喜歡姿態優雅的美洲反嘴鷸。
每當在濕地看到牠們,我總感受牠們生活在「今生今世,但願歲月靜好」的寧靜恬淡日子裡。
或許美洲反嘴鷸也是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為紅塵世事干擾的隱士吧!
後記:美洲反嘴鷸的高度約 41 - 51 公分 (16.4” - 20.4”),重量只有 300 – 420 公克 (11 - 15 oz.)。牠們主要生活在北美、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北部的島嶼。平均壽命約5歲,加州發現一隻 15 歲的美洲反嘴鷸。本文參考資料 –康乃爾大學鳥類實驗室 AllAboutBirds.Org, American Avo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