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位在洛杉磯縣的“漢庭頓圖書館•博物館•植物園 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Museum, and Botanical Gardens”.
它占地 207 英畝,約有 3.2 個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大, 16 座主題花園、數間博物館散佈其中。
十月初又利用每月一天的免費日,到園內的幾座花園走走;大部分時間,依然駐足在仿蘇州園林 - 流芳園。
本文將以漢庭頓官網的資料,和大家分享流芳園中一些建築的詩詞對聯,及園中部分亭臺閣樓、小橋流水取名的緣由。
「流芳園」一名,來自曹植《洛神賦》中的 “步蘅薄而流芳”。
流芳園正門旁的圍牆名為「景雲壁 Wall of the colorful cloud」,象徵著在雲中飛行的一隻巨龍: 白牆上高低起伏的瓦頂,代表著在雲霧中的龍背及鱗片。(上圖)
大門內芭蕉院旁的兩棟建築:活水軒及玉茗堂 (下圖)
「活水軒」 的活水,是源自蘇東坡的「汲江煎茶」, 他在詩中寫下取清澈活水、烹煮泡茶。
而「活水軒」 門前的楹聯,是北宋詩人梅堯臣登古陽羨(宜興),因嚐到紫砂壺沏茶的淳美,而寫下的名句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玉茗堂」一名來自明朝戲曲家湯顯祖,在他辭官返鄉後,新建「玉茗堂」作為寫作、會客、家宴和演戲的場所。
玉茗堂以玉茗花命名,玉茗花就是白山茶花。戲曲家湯顯祖寫的《牡丹亭》,描寫一個女孩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復生,是崑曲的代表。
「玉茗堂」面向映芳湖、遠眺聖蓋博山脈的楹聯 (楹聯是題寫在楹柱上的對聯) 寫著:“流水可為琴曲聽,好山須作畫圖看”。說著文人筆下的青山流水,也是圖畫與音樂。
「玉茗堂」朝芭蕉院正門上的楹聯,寫著“入口百憂去,一笑大江橫”。“一笑大江橫”這句,是取自宋朝黃庭堅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
沒文學素養的我,每當看到這對聯時,總認為喝杯茶頂多 “一憂去”,唯有大口享用包肥 buffet 自助餐時,才能 “百憂去”。
倘若阿公店的門聯寫著“入口百憂去,一笑大江橫”,橫批是“萬華茶室”,不知能否為艋舺那些受疫情影響的茶室,喚回一些想“一笑百憂去”的恩客?
流芳園好像跟明朝的湯顯祖投緣。
除了用他家的 「玉茗堂」作為園中茶館命名外,在「清越臺」還以他創作的的崑劇《牡丹亭》,其中的兩段詞作為楹聯:“春望逍遙出畫堂,間梅遮柳不勝芳”《牡丹亭·驚夢》,及“朝飛暮捲,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牡丹亭·遊園》。(下圖,清越臺)
我常向友人開玩笑說,因台灣政府竭盡全力的去中國化,將來作家瓊瑤的一些經典對白,應該可以當成楹聯。
如,“我知道他愛你愛的好痛苦好痛苦,我也知道你愛他愛的好痛苦好痛苦”,或“ 爾康,你不能恨我,你不能因為我這麼愛你而恨我…”。
位在浣花溪旁、加州橡樹濃蔭下的小亭,名為「映水蘭香」。這名字因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紹興蘭亭寫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而啟發。(上圖-浣花溪; 下圖-映水蘭香)
園方希望遊客在「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亭子駐足,遙想王羲之停駐的蘭亭。
亭外的楹聯是“一亭俯流水, 萬竹引清風”,源自《王羲之蘭亭序集聯》,它也是為中國歷代經典碑帖集聯系列之一。
「映水蘭香」。我很喜歡流芳園的細緻,地面都是仿照蘇州庭園,以一顆顆小石排成花案,而不是鋪上水泥就交差。
在「映水蘭香」附近的「環翠閣」中餐廳,室外的用餐區就在橡樹與紅木林下、浣花溪旁。(上圖)
「環翠閣」的對聯是 “言笑放懷宜竹石,春秋佳日共壺觴”(清•金農), 與 “拈華微笑,對酒當歌”。(下圖 「環翠閣」)
我們都笑說,這一塊名為“補天”的太湖石,是女媧煉石補天,掉下來的渣渣。
“拈華(花)微笑,對酒當歌”是引自清朝鄧石如的白文方章篆刻。
「拈花微笑」的典故,是當佛陀拈花示眾時,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因他了悟佛陀之意,引申為默然相契。
「對酒當歌」語出東漢末年曹操的《短歌行》,它感嘆人生苦短,當把握當下、有所作為,詞中充滿著豪氣。
只不過現代人若在餐館內“拈花微笑、對酒當歌”,不會是頓悟人生或豪氣萬丈,該是醉上加醉,高唱著 「我無醉、我無醉,請你不通同情我…」吧!
「魚樂橋」一名,出自《莊子·秋水》中的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橋前端兩側的石雕大魚,凸顯這充滿哲理的橋名。(上圖)
「步月橋」一名的典故,是來自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的故事。
蘇東坡在準備睡覺時,看見月光照在門上,就起床出門到承天寺找友人,兩人個大男人在晚上閒閒沒代誌,一同在月光下散步。
當時被貶到黃州的蘇東坡,在文字中寫下他對月光的喜愛,以在月光下散步的閒人,對當官的小人之鄙夷與諷刺。(下2圖 - 步月橋)
在流芳園中,除了上述的「活水軒」、及「步月橋」外,還有許多引用來自蘇東坡的典故。
去年底完工的「筆花書房」有四副楹聯,其中之一是佛印寫給蘇東坡信中的一句話 :“腹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
佛印要蘇軾看淡身外之物,將功名富貴視為泥土塵埃,不要掛懷。
「筆花書房」另一楹聯,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出自清朝鄧石如。
字意是說春風有包容萬物的博大情懷,文辭筆墨如秋水一般,不沾半點世俗塵埃。隱含的意思是詩人清高的胸懷修養,不應沾染半點世俗塵埃,寫詩、作文也一樣超逸出塵,不落入俗流。
左上:展覽書法的寓意齋。 左下:流芳園的匾額、對聯的原作書法
在「筆花書房」一旁的長廊名為 “覓句”,就觸動我心。
因“腹中沒一卷書”的我,幻想在廊內來回“覓句”,不求“秋水文章不染塵”,只期望能文思泉湧。(上圖右 - “覓句”長廊)
在映芳湖畔有座「三友閣」,可想像是與歲寒三友有關,但松竹梅三益友,也是蘇軾的一段故事。
當蘇軾被貶到黃州後,號稱「東坡居士」,在院子裏種上了松、竹、梅等花木。他告訴來訪的黃州知府說,“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
意思是說,清風和泉水之聲是優美的樂章,常青的松柏、耐寒的竹子、和傲雪的梅花,是寒冬相伴的三個好友。這也是蘇東坡在逆境中以松、竹、梅自勉,以保持不畏艱難,似凌霜傲雪的高尚情操。(下圖 - 三友閣)
除了上述的一些亭臺閣樓外,流芳園還有許多以傳統古法建造的建築。
如「愛蓮榭」、「不波小艇」、「萬景亭」、「望星樓」、「石聽泉」…等江南秀美的園林建築。而園內處處的書跡,建築、峰石、流水皆有名,匾額、楹聯、及磚石刻字處處可見,讓流芳園流露著文學與書法之美。
原來園中的書法,來自 30 多位當代書法家,他們的書法作品成園林各處匾額、楹聯的底本。
因此,踏入流芳園的亭台樓閣、軒榭廊舫之際,秀美的江南園林及楹聯匾額上揮毫的詩詞,就像一張張的國畫與書法在眼前展開,也把我的心緊緊的抓住了。
後記:漢庭頓圖書館的官網 https://www.huntingt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