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到南加州 LA 海邊濕地賞鳥,因冬候鳥已離去,這大片的水域就只見燕鷗、海鷗、鵜鶘、及非常少數的雁鴨與水鳥。
因鳥況淒涼,正打算離去時,不知何時飛來一隻魚鷹 osprey, 站在遠處的枯枝頂端。
因此,牠就成了我今天鏡頭中的主角,也讓原本失望的我,嘴角也慢慢的上揚。
魚鷹顧名思義,就是捕魚為食的老鷹,英文也被稱為 fish hawk (魚鷹)。
但在中國,牠常被稱為「鶚」,捕魚的鸕鶿卻被稱為「魚鷹」。
因此,若在 youtube 上搜尋「魚鷹」時,來自中國的影片,會出現鸕鶿這種在河湖常見的鳥類。
魚鷹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掠食性鳥類之一。
牠們在春、秋二季過境台灣,少數就留在島上過冬,直到隔年春天才離去。
因此,在台灣一些廣闊的水域,如翡翠水庫、新店直潭、鰲鼓濕地、東港及龍鑾潭、蘭陽溪口等地,可見到牠們的蹤影。引來人們在水邊架著大砲,屏息以待牠們俯衝下水捕魚的瞬間鏡頭。
然而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批評國內少數的攝影人「無恥」。
因他們在死魚注入空氣後,以線綁住漂浮水面的魚屍。再用相機對焦誘餌,拍下詐騙般的魚鷹捕魚畫面,以求得在網路上得到按讚的虛榮感。
《環境資訊中心》批評他們「誘拍有用卻無恥」,因這誘拍常導致魚鷹身上纏繞魚線,導致牠們受傷。(註)
魚鷹體長約 60 公分,展開雙翅可寬達 180 公分。
只不過,如此威儀的猛禽,牠們卻如小鳥般的啾啾叫。想像如大隻佬的“館長”,講話聲卻像志玲姊姊般,是多麼的不協調啊!
康乃爾大學鳥類學實驗室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的 eBird 網站,蒐集全世界的鳥類分佈、數量、遷移的數據外,在他們經營的 All About Birds 鳥類網站上,也對魚鷹介紹:
1. "Osprey” 魚鷹的英文名,在西元 1460 年左右首次出現。它來自拉丁文 avis prede, 英文就是 "bird of prey 狩獵之鳥"。
2. 紀錄中最高齡的魚鷹為 25 歲。生活在美洲的魚鷹,在 15 – 20 年的平均壽命中,牠們每年因季節的遷移,總飛行距離可能超過 16 萬英哩(25.7 萬公里),約可繞地球 6 圈半。
3. 美國科學家曾持續 2-3 年追蹤一隻魚鷹。 2008 年,牠曾由麻州的瑪莎葡萄園,花 13 天飛到南美的法屬蓋亞那,共飛行 4300 多公里。
4. 魚鷹是捕魚高手。研究發現,魚鷹捕魚成功率約 25% - 70%。
5. 魚鷹產下的卵不會同時孵化,第一隻與最後一隻孵化出的幼雛,可能相差 5 天。當食物來源豐富時,幼鷹們都可以分享食物;若在食物不足之際,只有長子或長女才有機會存活。
當牠從木柱上的展翅飛離後,今天的 LA 濕地行,也因看到魚鷹而滿心歡喜。濕地上舞動大螯,像是在招喚潮水般的招潮蟹,就成我離去前肆意隨拍的對象。
想不到走到停車處前,又和魚鷹再度相逢:牠正站在樹頂枯枝,享用剛捕獲的鮮魚。
興奮地拿出相機才拍下三五張照片後,竟然出現電池耗盡的訊號,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魚鷹吃著“刺身”。
一想到之前隨意地對招潮蟹猛拍,換來此刻無比的遺憾。真是残念!
參考資料: AllAboutBirds.Org 及「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公民記者瑭芯報導【你來報報】〈「誘拍有用卻可恥」 新店灣潭魚鷹餵食誘拍恐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