鸊鷉是一類潛水性水鳥,而斑嘴巨鷿鷉 pied-billed grebe 是美洲分布最廣的鷿鷉。
鷿鷉可寫成鷿鷈或鸊鷈,音 ㄆㄧˋ ㄊㄧˉ, 因此有人就將牠寫成 P T, 既容易寫,也不會讀錯。
PT 和加拿大雁的懸殊比例,就像牠們後面的烏龜和鱉的大小差異
鷿鷉的英文名 grebe, 是來自拉丁文, 意思是 “腳長在屁股上 feet at the buttocks."
其實這描述很恰當,因牠它的腳確實位於身體的後端,跟其他鳥類不同。
下圖是網路上的照片,可看到牠雙腳長的位置,不同於其他鳥類。
會潛水的 P T, 牠的脚趾上有瓣蹼,類似白冠水雞、紅冠水雞。
網路照片,鷿鷉因身體構造,適合水面游行及水下潛行,很少會出現在陸地上。
因人類的關係,德氏小鸊鷉與阿提特蘭鷿鷈分別在 2010 年及 1989 年完全滅絕。今日的鷿鷉科,就只剩 6屬 20 種。
斑嘴巨鷿鷉和已滅絕的阿提特蘭鷿鷈 Atitlán grebe, 因血緣的類似,是「巨鷿鷉屬」唯二的物種。
生活在瓜地馬拉阿提特蘭湖上的阿提特蘭鷿鷈,又名巨鷿鷉,因為牠是鷿鷉中體型最大。雖然巨鷿鷉也長著翅膀,卻退化成無法飛行的水鳥,無法像其他鳥類一樣,能任意飛行遷移到其他地方,只能在湖中潛水補食魚、蝦、蟹為生。
20 世紀中,瓜地馬拉為了增加漁獲,引進大嘴鱸魚 largemouth bass 到阿提特蘭湖。
結果造成巨鷿鷉的食物、甚至初生幼鳥,被大口鱸魚吃掉的浩劫。生物學家將僅存的 20 多隻巨鷿鷉搬遷到其他湖泊,數量也慢慢繁衍到兩百多隻。
但 1976 年的瓜地馬拉大地震,湖床斷裂以致水位降低,巨鷿鷉在不久後也完全消失在地球上。
雖然斑嘴巨鷿鷉和阿提特蘭鷿鷈,兩者雖有親戚關係,但斑嘴巨鷿鷉的體型卻比巨鷿鷉小很多,比台灣常見的小鷿鷉大一些,如小水鴨的大小。
牠因阿提特蘭鷿鷈的關係,被歸為「巨鷿鷉屬」,因此這小水鳥就有個唬人的中文名字 -「斑嘴巨鷿鷉」。
當人們看到 「巨」字,還以為牠的體格像大隻佬,竟然卻比白冠水雞小。
但為延續「巨鷿鷉屬」的唯一香火,就只好繼續對這小鳥叫斑嘴“巨”鷿鷉了。
在繁殖期的斑嘴巨鷿鷉的喙子上,有一條“黑圈”,這也是牠英文名字的由來。
斑嘴巨鷿鷉身上長著棕色的羽毛,背部稍微暗一點,下腹帶有黃褐色。
在非繁殖時,牠的喙嘴是黃褐色;但在繁殖時,會變成白色的喙嘴,中間還有個黑圈環繞。這也是牠英文名字 pied-billed 的由來。
斑嘴巨鷿鷉主要生活在美洲及歐洲的大西洋沿岸。
牠們雖然會飛行,但牠們飛行的機會很少;即使當牠們遇到危險時,總以潛水躲避可能的攻擊。
在南加州常見的鷿鷉,有斑嘴巨鷿鷉、角鷿鷉 horned grebe、黑頸鷿鷉 eared grebe (black-necked grebe)、西鷿鷉(北美鸊鷉) western grebe 與牠的亞種 Clark’s grebe 五種。
台灣有記錄的鷿鷉共 4 種, 包括小鷿鷉、鳳頭鷿鷉(冠鸊鷉)、角鷿鷉、及黑頸鷿鷉。
小鷿鷉是台灣的留鳥,俗稱為「水鴨」或「水避仔」,在國父紀念館的翠湖、植物園、大安公園生態池、台大醉月湖等湖泊,都可見到牠們的蹤跡。
其他三種 P T, 則為到台灣過冬的候鳥。
好友 Alice 說小鷿鷉是她最喜歡的鳥類。藉著週末在公園拍下的照片,在此與各位好友們,分享生活在美洲的斑嘴巨鷿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