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大企業,能以鈔票在一定年限中,換得棒球場、體育館等建築的命名權。
不過,在美國就只有一個州立公園,是用商品名稱命名:猶他州的柯達膠卷盆地州立公園 Kodachrome Basin State Park, 而且柯達公司沒花一毛錢。
這地名的由來,挺有故事性。
這裡以前曾有美洲原住民在此生活。 20 世紀初,是牧人冬季的牧場。
1948 年,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到這地區探索和拍攝,拍下的照片刊登在 1949 年 9 月發行的《國家地理 National Geographic 》雜誌上。
當時的 Kodachrome 克羅姆彩色幻燈片,是當時攝影師的心中極品,更是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們的配備。
由於這片荒野沒有地名,而他們以柯達克羅姆膠卷拍下照片,因此在發表的文章上,就以「柯達彩色膠卷」稱呼這片荒原。
經國家地理雜誌介紹後,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1962 年,猶他州將此地設立為州立公園。由於州政府擔心商標權問題,他們放棄「柯達彩色膠卷」這個被叫十餘年的名字,將它取名為「煙囪岩州立公園」。
不過幾年後,經柯達的授權,公園名字改為「柯達膠卷盆地州立公園」。
這公園最大的特色,是有 67 根從 2 公尺到 52 公尺高的大小石柱,和尖塔狀的 砂岩山丘,聳立在公園中。
對這裡的石柱成因,地質專家有不同的解釋。
有一說法是:這裡以前的地貌,類似於今日的黃石公園,有許多像老忠實噴泉一樣的間歇泉,由地底噴發出溫泉及蒸氣。
後來間歇泉停止噴發,原來由地底噴發溫泉的洞穴,填滿了沉積物且凝固硬化成石。
時間推移中,原包圍間歇泉的砂岩被侵蝕流失,留下矗立在地面上的石柱。
在 1935 年柯達 Kodachrome 正片 (克羅姆彩色幻燈片) 誕生前,就已有彩色攝影。
然而柯達的 Kodachrome 正片它色彩還原真實、顏色飽滿影像細緻、明暗對比讓畫面感覺厚重,可以保存 75 到 100 年不褪色,是攝影師作為拍照、記者作影像記錄的首選。
柯達克羅姆正片從上市,到 2009 年停產,是世上產銷最久的彩色幻燈片,也是柯達最暢銷的商品之一。
2010 年年底,全球最後一家可沖印柯達幻燈片的公司,也終止沖印服務。
Kodachrome 正片至今,仍存在很多人的記憶中。
保羅·賽門 Paul Simon 在 1973 年有一首歌就叫做 Kodachrome.
今年(2020)4月在台北的電影院,也上映一部片名為 《Kodachrome》劇情片。
這是由紐約時報上的一篇同名的文章,改編成的電影。在台灣上映的片名是 《拾光人生》。
既然英文片名就叫《Kodachrome 柯達克羅姆膠卷》,《拾光人生》的劇情就由沖印柯達幻燈片的店家,結束服務展開:
"一對十年不曾聯絡的父子,兒子在得知父親的病情後,決定完成父親最後的願望;
開車陪同他前往世上僅存的幻燈片沖印店,在它關門前,沖印出底片。"
劇情的重點在他們的旅程中,面對、釐清過去父子間逃避的問題…
今日大家都使用數位相機、手機拍照,許多年輕一代甚至都沒有看過使用底片的相機。
或許這座州立公園,讓遊人在欣賞自然景觀之際,還能因它的名字,認識這消失的產品,以及上一代拍照的相機裝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