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8).JPG

西濱鷸是北美數量最豐富的濱鳥物種之一。

這小型涉禽以土壤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一般棲息於海岸地帶。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16).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17).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1).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的中英文名字,都有個「西」字,說明牠們生活在美洲大陸的西海岸。

「西濱鷸」的中文譯名,就清楚解釋牠們是生活在「西」側海「濱」的「鷸」科鳥類。

牠英文名的 sandpiper, 是由 sand piper 二字組合而成。這是描述生活在沙地上的牠們,會發出如笛子般的細微又獨特叫聲 。非因其有管笛般的長喙,在沙地上覓食,而得 sandpiper 此名。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29).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20).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21).JPG

牠們夏天生活在白令海峽的兩側與阿拉斯加沿海,冬天南下加州過冬;有些過站不停,甚至還飛到南美洲的祕魯海邊避寒。

在美東的海濱濕地,偶爾還會發現數隻「迷航」的西濱鷸。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22).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24).JPG

每年的 57 月,西濱鷸會在阿拉斯加的北極凍原區、或白令海峽兩側孵育下一代。

在這段繁殖期時,西濱鷸的下腹及翅膀的下方,是白色的羽毛。肩膀、頭部和翅膀上,會轉換成紅褐色和金色斑紋的羽毛。

但當牠們披著灰色的冬羽,飛到加州過冬時,跟繁殖期的色彩,有甚大的差異。此時西濱鷸的外表,與半蹼濱鷸就非常相似,上半部都是相同的灰色羽毛,下半部為白色羽毛。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25).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26).JPG急轉彎

幸運的是,半蹼濱鷸夏天生活在北極沿海苔原,冬天到美東、美南及中南美洲東部避寒,不會成群出現在加州沿海。

所以,在南加濕地上冬天常見成群飛舞的 「小鳥」,鳥友們就能毫無懸念,在 eBird 的賞鳥紀錄上寫下牠們的名字 - 西濱鷸。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28).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7).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32).JPG

在疫情以前,我只認識住家附近少數的鳥,甚至還經常叫錯牠們的名字。

那時我口中的西濱鷸,就是像麻雀一樣成群覓食、飛翔的「小鳥」,因牠們體型類似,冬羽的顏色又差不多。(麻雀的體長約 12 - 15 公分,重 20 - 26 公克;西濱鷸的體長約 14 - 17 公分,重約 22 - 35 公克。大約都是一片土司麵包的重量。)

後來雖然知道牠們的名字,但因為牠們沒有亮麗的羽毛、缺乏有特色的外型,長著像麻雀般褐灰色的羽毛,因此牠們未曾是我鏡頭下的焦點。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30).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31).JPG

有一天,在濕地上看牠們成群的飛舞,或高或低、忽左忽右,即使在空中急轉彎,依然是成群結隊。等到牠們停止這奇特的空中飛翔,又回到濕地覓食後,才發現一旁有位中年女士,她也跟我一樣欣賞著牠們的短暫飛行秀。

在閒聊時,她說「這群西濱鷸大概有 300 隻。」

「哇, 她是怎麼算出有 300 隻西濱鷸?」我心裡挺納悶,猜想她是「專業的」賞鳥者嗎?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15).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33).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18).JPG

想不到這為女士真的是 「專業的」eBird 賞鳥者,因為之前她就以 10 隻為單位,大略的計算濕地上西濱鷸的數量。

我因此笑著考她,「不知道牠們在飛行時,是否會發生空中撞擊 mid-air collision 的事件?」

她告訴我「鳥類有獨特的反應和感覺系統來避免碰撞,包括在太接近時,鳥是向右轉、改變高度及速度,避免空中碰撞。」

原來女性除了「女人心、海底針」心思難以捉摸之外,連外貌樸素平凡的女性,竟然也才高八斗。讓大智若愚、上善若水的貧道,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喜悅。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2).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12).JPG急轉彎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13).JPG

根據康乃爾大學鳥類實驗室的 All About Bird 網站,用兩組學者研究成群飛行的椋鳥做解釋。

一組說「當一隻椋鳥改變方向或速度時,無論鳥群的大小如何,鳥群的每個成員幾乎都會立即做出反應——他們稱之為“無標度相關性 scale-free correlation”的現象。」

另一組的研究說「成群飛行的每隻椋鳥,與飛行在牠週圍的七隻“鄰居”,始終維持協調的動作。」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9).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10).JPG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11).JPG 

相信西濱鷸也有這種避免空中相撞的本能,要不然高達 10 萬多隻在冬春過冬舊金山灣的西濱鷸,早就撞得暈頭轉向了!(舊金山灣的西南側,是西濱鷸主要的避寒地點)

南加州濕地上的西濱鷸數量,雖遠遠不如舊金山灣的多,我也從沒見到「鷸蚌相爭」的經典場面,但能看到這群「烏合之眾」在泥灘中覓食,明白「灰頭土臉」的意義,心中也挺開心。足感恩啊!

後記:西濱鷸(學名 Calidris mauri)是鴴形目鷸科濱鷸屬的一種鳥類。

西濱鷸  western sandpiper (6).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rry-Diesel 的頭像
    Harry-Diesel

    我和柴油的窩

    Harry-Dies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