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琵嘴鴨 (11).JPG LA

位在台南鹹水溪出海口的台江國家公園,有許多魚塭、廢棄鹽田、泥灘地、河口沙洲等多樣的濕地,是無數東亞候鳥遷徙的停棲處。

從停車場前往遊客中心的步道兩旁,陳列一些在此常見鳥類的解說牌,如小水鴨、白鷺鷥、琵嘴鴨等多種留鳥與冬候鳥。

國家公園說,琵嘴鴨「在台江地區普遍易見,群聚性明顯,經常大群集結於 17 號省道兩旁魚塭。」

琵嘴鴨.JPG LA

台江國家公園.JPG 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附近的琵嘴鴨介紹牌

 當我回台南過農曆新年時,在住家附近水圳上的步道閒步途中,連續三天都看到約 10 隻琵嘴鴨,在水面上覓食、戲水。

這條嘉南大圳的水道,最終在公園遊客中心與鹹水溪相會。猜想牠們該由鹽水溪口濕地,一路游向這水泥叢林中。

然而能在車水馬龍的街道旁,見到這些遠來的貴客時,頓時我還以為我眼花了!(下圖)

台南琵嘴鴨.JPG 台南

台南 琵嘴鴨 (7).JPG 台南

台南 琵嘴鴨 (1).JPG 台南

琵嘴鴨名如其貌,長著像湯匙或古樂器琵琶般的扁平喙子,因此又被稱為湯匙仔及琵琶鴨。(下圖)

少了國樂薰陶的西方人,沒見過琵琶這樂器,還認為牠的喙子像挖土的鏟子,又因牠只生活在北半球,因此名為 “Northern Shoveler 北方鏟土鴨。讓這美麗的鴨子,有個俗又土的名字。

琵嘴鴨 (15).JPG 「我有 “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姿,豈同於鏟土挖泥的鏟子?」,LA

琵嘴鴨 (12).JPG 若注意看,可看到牠喙子旁,長著一圈的凸出細長 “毛刷”。LA

琵嘴鴨的扁平大喙嘴,是牠們覓食的利器。長喙的邊緣,長著 110 個像梳子般的細長凸出物,讓牠的鴨嘴成為裝著過濾網的「濾嘴」。(上圖)

牠們覓食的方式很特別:將頭埋入水中向前滑行時,以「濾嘴」同時篩濾從水中、泥底,激趕出的水生植物種子、小甲殼類及無脊椎動物等,成為吞下肚的美食。

我總懷疑:在汙染嚴重的今日,被「濾嘴」留在牠們口中的東西,難道都是食物嗎?該有很多人類創造的垃圾吧!

台南 琵嘴鴨 (8).JPG 台南

台南 琵嘴鴨 (5).JPG 台南

台南 琵嘴鴨 (6).JPG 台南

不論雌性或雄性的琵嘴鴨,經常會被誤為綠頭鴨,因為牠們的外觀,有類似的特徵。

雌性的琵嘴鴨與綠頭鴨,都長著樸素、乏味的灰色羽毛,但可藉著不同的喙嘴的形狀作分辨。由於雌鴨長著不起眼的羽毛,通常不會吸引人們的關注。

而雄性的琵嘴鴨與公綠頭鴨,頭上雖有類似的綠色羽毛,但喙子的形狀及顏色都不一樣。若以頭部的綠色羽毛作判斷的話,有可能把雄琵嘴鴨誤認為公綠頭鴨。

 琵嘴鴨 (9).JPG

琵嘴鴨

LA

綠頭鴨 (1).JPG

綠頭鴨

LA

為何在鳥禽的世界裡,雄性羽毛顏色會比雌性更為亮麗?

據說公鳥除了炫麗的羽毛吸引母鳥外,也是展露牠健康的外貌,暗示雌鳥牠的下一代會跟牠一樣的漂亮。

在交配季節,雄性琵嘴鴨會在水面上繞圈,產生小漩渦,以攪動池塘底部的食物,從而吸引雌鴨到此覓食。

這攪亂一池水的過程,展示雄鴨有尋找食物的能力,從而增加成功交配的機會。

琵嘴鴨 (10).JPG

一對琵嘴鴨

LA

綠頭鴨 (2).JPG

一對綠頭鴨

LA

在康乃爾大學鳥類實驗室的官網 - Macaulay Library 麥考利圖書館,還藉著台灣鳥友 Jo-Szu (Ross) Tsai 蔡若詩先生在嘉義鰲鼓南堤,拍到一大群琵嘴鴨在水面上繞圈,這難得一見又精彩的照片及影片,介紹琵嘴鴨這有趣又獨特的求偶行為。

這些來自台灣賞鳥者的美麗分享,除了見證琵嘴鴨繞圈覓偶之外,也介紹嘉義鰲鼓濕地的豐富鳥況給全世界。

在此要為蔡若詩先生用力鼓掌。

琵嘴鴨 (7).JPG LA

琵嘴鴨 (8).JPG LA

雄性琵嘴鴨除了繞圈覓偶外,牠還有個少見的特異功能:雌鴨會在鴨蛋上大便,讓掠食者因它欠缺色、香、味的吸引力而離去,以保護牠們孵化中的卵。

即使公琵嘴鴨是如此努力的找對象、保護下一代,但牠們跟鴛鴦一樣,跟配偶一夫一妻制的關係都只是 “季節性”,不像加拿大雁是互許終生、此生不渝。

當下一代在孵化成長後,雄琵嘴鴨就成拋妻棄子的負心漢,另尋新歡去了。讓母鴨高唱「為何不回頭再望一眼,為何不輕輕揮你的手,就這樣離我而遠去,留下一份淡淡的離愁」。

還好,等到秋末南飛後,雌鴨又可到雄鴨聚集繞圈的水面,尋找小鮮肉了。

琵嘴鴨 (13).JPG LA

台南 琵嘴鴨 (3).JPG 台南

頭部都有綠色羽毛的琵嘴鴨及綠頭鴨,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的評價是:體肥多脂、肉味甚美。而且「食用綠頭者為上,尾尖者次之」。

李老中醫師在 16 世紀,就清楚指點那一種野鴨好吃、味道如何。

莫非他也像嚐百草的神農一樣,品嘗過各種珍饈野味?我想不大可能。

琵嘴鴨 (1).JPG LA

琵嘴鴨 (2).JPG LA

因為早在春秋戰國的《吳地記》中,就有金陵(南京)人築地養鴨的記載。

他們馴化畜養綠頭鴨,演化成為今日的家鴨。今日南京著名的鹽水鴨,是金陵菜的代表菜餚之一,可見它有悠久的歷史。

難怪在南京出生、成長、戀愛的詩人余光中曾說:「鄉愁最濃烈處,莫過南京鹽水鴨。」

「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走出南京」,是南京城裡的民間傳說。幸運的是,這些到台灣避寒的雁鴨群,就可自在放心的在台灣各地過冬,在春暖花開後,就可北飛回到東北亞與西伯利亞避暑。

琵嘴鴨 (3) - Copy.JPG LA

琵嘴鴨 (3).JPG LA

琵嘴鴨是台灣的冬候鳥之一,在冬春二季時,不只是台江國家公園,在全島各河流濕地,都可看到琵嘴鴨群。

好友逸璞不久前在我的發文上留言,說她在宜蘭科學園區看到不少琵嘴鴨,「還常橫空掠過,令人驚喜呢!」

在過農曆新年期間,在我家附近嘉南大圳的支流上,看到琵嘴鴨優游,除了帶來「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溫暖感覺外,也讓我產生「家鄉遇故知」的喜悅,因為牠們和 LA 的琵嘴鴨一模一樣,有著相同的 DNA.

琵嘴鴨 (4).JPG LA

琵嘴鴨 (5).JPG 美洲白冠水雞跟琵嘴鴨。在北美的白冠水雞與亞洲白冠水雞的 DNA 略有不同,而為不同的物種。但北美的琵嘴鴨跟歐、亞的琵嘴鴨,都是相同的。LA
祝福牠們在台灣時都平平安安,找到今年度的伴侶;當 34 月北國春暖花開,都成雙成對開開心心的飛往北方的家。

更歡迎所有的候鳥們,在秋末時都懷著「鄉愁最濃烈處,莫過台南鹹水溪」之心,健健康康的再回台灣避寒。

後記:本文照片拍自台南及 LA. 候鳥大約從10月到隔年的 34月待在臺灣。3 月是雄鳥羽毛最漂亮的季節,因 3月是鳥類的求偶季節,有亮麗的繁殖羽。在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的琵嘴鴨,可達 400 隻以上。

琵嘴鴨 (6).JPG LA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rry-Diesel 的頭像
    Harry-Diesel

    我和柴油的窩

    Harry-Dies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