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花 (22).JPG

今年一月底,搭機返台途中,在機上看了一部日本電影 《九十歳。何がめでたい》。(90歲有啥可喜可賀的 / 90 years old - so what

這是一部真人實事改編成的電影。因劇中主角佐藤愛子充滿樂觀活力的人生觀,不禁對她的生平感到興趣。

在台南無法入睡的清晨,由谷歌大神找到許多有關佐藤愛子的生平資料,認識這位已 102 歲依然創作不斷的日本作家後,原已快遺忘的葉曼老師的故事,又再次浮現眼前。

花 (11).JPG

花 (12).JPG

先簡單介紹這部以佐藤愛子同名暢銷書,改編的喜劇電影《九十歳。何がめでたい》。

這本書在台灣亦有中文版出售 - 90歲有啥可喜可賀的》,相信您可能對它或電影不陌生。

得過直木賞及其他四項文學獎的佐藤愛子 (1923 年出生),在 90 歲後宣布停筆,性格變得孤立、日子過得苦悶乏味。此時面臨婚姻問題的出版社編輯找上門,請她再寫散文。重新拿起筆的佐藤愛子,原本枯燥的生活也因此發生變化。

2016 年出版《90歲有啥可喜可賀的》一書,筆觸幽默的寫下她對當今世界的揶揄與不滿,引起讀者的巨大反響,在日本銷售逾 130 萬册。

花 (13).JPG

花 (14).JPG

佐藤愛子的第一任丈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服用軍醫開的鎮痛劑而中毒過世。

1956 年再婚生下 1 女後,第二任丈夫因經商失敗而欠下鉅額,佐藤愛子答應幫忙償還其中的 3400 萬日圓。同是小說家的丈夫,聲稱為了不讓其他債主們持續找她麻煩,協議兩人離婚,打算還清債務後再重新復合。沒想到在她忙著賺錢還債時,丈夫已跟別的女人結婚了。

歷經兩段婚姻,並曾背負龐大債務的她說:「正是因為沒有逃避痛苦的事,我才能領略到人生的趣味。」

花 (15).JPG

花 (16).JPG

因佐藤愛子在不錯的環境中成長,曾對貧困心存恐懼。但因負債而變得貧窮後,她卻認為貧窮其實也沒那麼可怕。

她說,「正因為有克服苦難後的暢快,我才能不退縮地活下去、接受鍛鍊與挑戰」。

佐藤愛子認為努力掙錢,就會有收入。與其擔心老後沒錢,何不省錢過日子。即使不使用某些東西,依然可以活得好好的。因此她說,「有吃苦的經驗是一件好事,痛苦並不算是不幸。」

佐藤愛子的人生哲理是「克服苦難,才能品味幸福」。對她而言,所謂的幸福因人而異;有些幸福只有沒逃避苦難的人,才能細細品嚐。()

花 (19).JPG

花 (20).JPG

手不墜筆的佐藤愛子,在 98 歲時又再出版一本新書,99 歲時繼續在《婦人公論》雜誌開始散文連載,至今發行超過一百本著作。

認識佐藤愛子之後,腦子浮現起在 8 年前 (2017) 過世的葉曼居士。

我相信除了曾在報章雜誌讀過葉曼居士的文章,曾在輔仁大學修過她的課的學生,或對佛學與國學有興趣的人外,應該很少人認識她。

葉曼居士的原名劉世綸 (1914-2017),是位將儒、道、佛融會貫通的國學大師。

花 (21).JPG

花 (23).JPG

1935年,葉曼居士以國文第一名的成績,考進北京師範大學。她的首選是清華大學,但她的數學成績太差,而無法進入清華大學。

1935 年,葉曼居士在北京師範大學就讀一個月,時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長的胡適,偶然看到葉曼居士的試卷後,對她的寫作十分讚歎,認為人才難得,將她以「試讀生」的名義轉錄到北京大學。

然而葉曼居士沒有上北大文學院,而是念法學院經濟系,因為她認為發展經濟才能富國強民。

葉曼居士當時的決定,可能讓胡適失望,但後來她研究儒、釋、道三家思想,也發表許多散文、有關東西方文化、哲學、宗教等文章與著作,這證明胡適當年正確的眼光。

花 (25).JPG

花 (27).JPG

婚後的葉曼居士,跟外交官的先生被台灣政府派駐在美、菲、沙烏地阿拉伯等國。

回台定居期間,她曾在輔仁大學哲學系擔任副教授,也曾主編過〈婦女雜誌〉,以葉曼信箱回答讀者們的各項問題,而引領風潮。在葉曼居士的〈我的學佛心路歷程〉中,她說「在台灣的這一段時間,是我這一生中過得最平靜的日子。」

到了步入中年之後,葉曼居士想起孔子說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感受時間消逝的快速。她說 「歲月豈只是“不捨晝夜”?簡直是不捨分、不捨秒。我們一分一秒地老去,也就是一分一秒地走向死亡。」

為了明白生死,她跟友人上教堂,卻是聽越多、迷惑越多。直到跟南懷瑾、陳健民等大德學習,明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把握當下,精進行持」。

花 (28).JPG

花 (1).JPG

研讀佛學之前,對她用「葉曼」的筆名在各報刊撰文;當她致力弘法利生工作之後,「葉曼」這名字成為她在國內外弘揚佛法、講經說道之名。

人們稱她「葉曼居士」,而學生們稱她為「葉曼老師」。

1980 年代,居住在 LA 的她,擔任世佛會副會長。見到始建於隋朝的北京房山雲居寺,在中日戰爭遭受毀壞後便沒有修復,而銅製的佛像只剩三隻指頭,她流淚立志要恢復其昔日風采。

葉曼居士為重修雲居寺,在美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做募款演講,很快的募得 32 萬美元。

花 (2).JPG

花 (3).JPG

1990 年,她將善款給北京政府,作為重修雲居寺的費用;數年後,修繕後的雲居寺重回世人眼前。

而“誠實的”中國政府竟然還剩下 2 萬美元的修繕費,因此將餘款作為在雲南偏鄉興建“希望小學”(文賢書院)的基金。

2006 11 月,葉曼居士在北京機場接受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節目的訪問。

記者好奇的問她,您都這麼大的年紀了,怎麼還募款重修雲居寺、為雲南偏遠地區創辦 文賢希望小學? 因國人傳統的觀念,高齡長輩應該在家享福才對啊!

花 (4).JPG

花 (5).JPG

當時近 93 高齡的葉曼居士說,曾有大師預言她能活到 103 歲。若是算命先生說得準的話,她只剩下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她希望好好利用未來的日子,「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負來人間走了一遭。

她計畫為中國西南部少數民族地區,捐建 100 所“文賢”希望學校,以傳承儒、道、釋與中華文化。

2010 年,當她 96 歲時,在中國偏鄉已設立 40 所希望小學。

花 (6).JPG

花 (7).JPG

為弘揚固有文化與倫理思想,葉曼居士在臺灣成立「文賢學會」及洛杉磯成立「文賢書院」。

幾十年來,為傳承國學、弘揚佛法與各類經典,她也作過數千場的講學。學者風範的葉曼老師,具豐富的人生經歷、慈悲的處世態度與智慧,成為無數人的良師益友。

十餘年前在社區慈濟的一堂讀書會上,幾位慈濟師兄姐談及他們在「妙林蘭若」,跟著葉曼老師學習經過,我因此才初識這位四處講經佈道的國學傳承大師。(「妙林蘭若」原是葉曼老師的住所,她捐出為共修之處。「蘭若」是梵語的音譯,意為遠離村莊的清靜場所。)

花 (8).JPG

花 (9).JPG

花 (10).JPG

生活中如潮水般的資訊,以及無數的大小雜事,腦子就積壓新舊雜物的車庫,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上月、甚至上週的事都已成塵封的歷史。

幸運的在葉曼老師八週年忌日前,看到 90 歲佐藤愛子還繼續拿筆寫作,珍惜生命過每一天,又想起葉曼老師的故事了。

註:天下雜誌:  “98 歲日本作家佐藤愛子的人生哲理:克服苦難,才能品味幸福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9693

本文參考資料:1.https://theway.ilotus.org/buddhism/我的學佛心路歷程-葉曼/    (2014/2/2 發表);  2 .https://www.lifecom.tw/discuz/redirect.php?tid=458&goto=lastpost&highlight=  (葉曼居士回首學佛往事)

後記:

1.就如算命大師鐵口所言,葉曼老師在 103 歲時 (2017/2/15),在洛杉磯家中身無病痛,安詳自在的往生,安奉於佛光山西來寺的玫瑰陵。

2. 告別式由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主法,星雲大師致贈輓聯「上生佛國」、證嚴上人輓聯為「華開見佛」。  我很榮幸能和其他慈濟師兄姐,以莊嚴恭敬的心承擔攝影任務。在葉曼老師過世八週年忌日前,以本文紀念這為一代國學大師。

3. 本文照片的花卉,拍自台南家的庭院。

生活.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rry-Diesel 的頭像
    Harry-Diesel

    我和柴油的窩

    Harry-Dies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