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您是否去過菁寮老街?到此之前,我對這裡的認識來自新聞上的崑濱伯,與紀錄片電影〈無米樂〉。
然而,11 月底到此一遊,除了在「菁寮囝仔」這商店留下正面印象外,對其他湊熱鬧的景點,我的感覺是「不需此行」。只是浪費時間及耗能增碳而已。
到菁寮的第一站,是到由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天主教堂 。
下圖是教堂外唯一的解說看板。這教堂的正名為「聖十字架堂」,「教堂」簡稱為「堂」。
看完這扼要介紹後,中文造詣很差的我,反而出現問題:
- 這教堂獲得 1986 年建築最高榮譽的桂冠 – 普立茲獎嗎?
- 或是這建築師,因設計這座建築,而獲得普立茲獎?建築師是誰?
- 以上皆是
- 以上皆非
不知您是否可以從下圖的文字上,回答我的問題?
由於這教堂只在週末開放參觀,我們就看看這座有「城堡神秘氣氛的教堂」外觀後,就往老街前去。
這建築是由德國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 Gottfried Böhm 設計。 “波姆出身建築世家,在校學的是雕塑,因此聖十架堂中有許多宗教器物及出自他之手。” (註 1)
波姆設計四個大小各異的尖塔,各有其特殊的宗教象徵意義。因應臺南炎熱氣候外,空間及光線的穿透效果,堂內四面均為可通風的落地窗,也突破石砌教堂牆面的厚重感。
波姆在 1986 年因「建築作品展現了其天賦、遠見與奉獻等特質的交融,並透過建築藝術,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立茲建築獎,他的代表作品是位在在西德科隆的 Christi Auferstehung 及 Maria, Königin des Friedens 教堂 (註2)。
因此,上述問題您的答案是 「4」,那麼您就猜對了。
不知您看過以下這則新聞嗎?
2007 年,一名成大建築系學生,偷偷越入大門深鎖的菁寮聖十字堂。
這同學後來接受採訪時說:「… 我記得在那灰塵滿布,凌亂不堪的昏暗房間裡,懸臂書桌的上方,一排釘在牆上的木櫃,我跪上那有著一層灰的桌子,打開老舊而發出(聲響的木櫃門,伸手摸到一個積滿灰塵的厚厚牛皮紙袋」 (註 1)
這積滿灰塵的厚厚牛皮紙袋內,就是波姆的鋼筆設計手稿。
「找到」設計圖原稿讓建築界無比振奮,這位成大學生也因此吃上官司,還沒踏出校門就留下犯罪紀錄…。
也因原藍圖的出現,之前不明白為何遠在德國建築師,會有如此台式美學的建築外貌。在比較原稿後,我終於明白眼前這出自名建築師的教堂,帶給我視覺震撼的原因了。
沿著路旁的景點指示標誌,我們走到農會、倉庫及賣東西的農創館。
農會倉庫在藝術家的巧手下,去 (2023) 年以小碎石在牆上拼貼而成的古亭畚、蓑衣、牛車及 24 節氣等,這些美麗又有地方特色的馬賽克圖案。
可惜的是,24 節氣中的冬季 6 個節氣圖案,已被植物覆蓋。 (下圖)
農會的北側水泥牆面,同樣是在去(2023)年請藝術家創作捧著稻穗的開心農人、金黃稻浪與稻草人的馬賽克圖案,呈現有「臺灣大穀倉」之稱的臺南後壁。
這作品讓人聯想起在《無米樂》中,菁寮四位老農民的勞動身影與樂天知命的故事,讓觀眾從田莊阿伯阿嬤的生命智慧中,體會到敬天畏地、愛人惜物的精神。
然而今日,只是一年不到的時間,這馬賽克中段如浪般的稻穗圖案,已被釘上的文宣板覆蓋,用來介紹全台各地的稻米品種。
去年剛做好的圖案,現在已被釘上文宣 (我當時沒有拍下照片,因為無法接受這種文宣。這是取自網路的照片)
不懂主事者的想法。好好的作品,為何一定、必須、無論如何要釘在這裡?(網路照片)
我卻很懷疑有多少遊客,會在豔陽下站巷道中,細讀宣傳板上台灣稻米產地與品種的解說?
或許主事者用意良善,讓人 “遊學” 菁寮。但這樣的作法,是否與菁寮「愛人惜物精神」有很大的差異?
若我是馬賽克圖案的藝術創作者,應該會很氣餒。
老街上有不少商店,但「菁寮囝仔」這有特色的商家,讓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當母親去洗手間時,一旁等候的我和姊姊在「菁寮囝仔」楊先生的熱忱邀請下,到店內參觀他們製作糙米餅乾的過程。(註 3)
大方請我們試吃的楊先生說,菁寮四季種稻,他們以糙米做出在地的口味,有讓人口齒留香的煎餅、脆花生糖,也有以糙米、白米及黑米作成的米香…。
我試吃糙米煎餅後,發覺它的口感像冰淇淋外的甜筒餅乾,但卻不是以麵粉作成,也沒有添加雞蛋及牛奶。他們還做成原味、海苔、黑糖、芝麻、味噌等多種口味。
這也解釋我回 LA 的 手提行李中,又多了一大盒(5包)糙米煎餅的原因。
非常棒的產品,「原味」最受歡迎。已請姊姊在 “蝦皮” 預購,一月底回台過農曆年時,就可以再帶回 LA.
菁寮老街上歷史最久、具傳統建築藝術之美的金德興中藥鋪,現在變成咖啡館。遊人只能欣賞外貌,無法入內參觀。
在門前拍下建築外觀後,無法看到更多老建築內外的樣貌。還會特別和親友再到這裡,只為在門前拍一張照片嗎?
中午,看到一家以三合院改造成的餐廳,打算品嚐當地的 「割稻飯」。
以前農民會互相幫忙割稻,因為沒有酬勞,所以請自願幫忙的人,吃一頓「青操」的割稻飯。今日菁寮餐廳販售的割稻飯,大多是焢肉飯。
我們前去的這餐廳,一碗割稻飯要價台幣 100元。
當我們入座後,一團遊客剛好用餐完畢離去,在三合院廣場的「自助餐桌」上,留下他們取剩的爌肉、青菜等數道菜餚的大餐盤。
候餐的我們看到餐廳人員,捧著飯碗「整理」那些剩菜,不曉得是他們要惜福,還是要我們來惜福。這瓜田李下的畫面,讓我們立即起身離開。
在老街上再次巧遇「菁寮囝仔」的楊先生,他正贈與試吃品給街上遊人。在他的介紹下,我們到一家菁寮居民的家常小吃店吃午餐。
那裡的台南鹽水意麵一碗 35元、豆乾海帶各 10元…,加上燙青菜與滷豬舌,竟然只用 LA 一份漢堡套餐的價錢,就讓飽餐的我們大讚這比「惜福」的割稻飯好吃又便宜。
我很喜歡走進老街、參觀老建築,因為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讓我彷彿踏進另一個時空中。
在慢活的節奏下,欣賞身邊古老的事物,也可在聽、看他人的故事中,更認識這塊自己成長的土地、了解先人的傳統文化。
這些有特色的老街,提供遊人懷舊的旅遊環境,不僅能繁榮地方經濟,也是人們一再造訪的休閒、聚會好去處。台灣許多老街,如鹿港、安平等地,除了介紹當地人文、建築、歷史及藝術外,還提供特色美食滿足遊人的味蕾。
由於有這些完美的結合,總讓遊人帶著笑容與回憶離去,成為重遊的好理由。
在社群媒體上,幾乎都是讚美菁寮的圖文。當您看到我對這老街有如此多的負面描述,會認為我是主觀、受情緒或喜好影響,而扭曲事實。
或許菁寮有不少像 "金德興中藥鋪咖啡館" 一樣的老建築,也可能有隱藏版的史蹟建築、有特色的人文景觀。但很遺憾的是,依路邊的指示板而行,除了街道上的零售商店或老房子外,感受不到團隊管理與永續經營的理念。
對這難停車、因電視節目而紅的菁寮老街,我這個刁民只能說聲 「唉」!
註 1:資料來源 (http://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t=14593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 之10 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 1960)
註 2: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itzker_Architecture_Prize
註 3: 菁寮囝仔 https://www.facebook.com/molin34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