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介紹兩種從外型特徵,就能叫出中文名字的尖尾鴨及硬尾鴨。
本文這兩種雁鴨 - 小水鴨及琵嘴鴨,由牠們的外觀也不難辨識出。
不論是加州或台灣的河沼濕地,在冬春之際,都看到這兩種南下過冬的雁鴨。
雁鴨科的小水鴨 Green-winged Teal, 又名綠翅鴨、或小麻鴨。這是台灣常見的冬季雁鴨之一。
因小水鴨是河鴨屬體形最小的物種,僅為常見的綠頭鴨的 2/3 大,跟烏鴉差不多大小。
牠平均體重只有 320 公克(雄)/ 270g (雌),甚至比星巴克 360ml 中杯/Tall 咖啡還要輕 40公克。
因為牠的體型比其他雁鴨小,「小水鴨」這中文名字,既貼切、又容易記得,也很好辨認。
就像對白狗叫小白,對黑狗叫小黑一樣,叫錯牠名字的機會不大。
雄性小水鴨的頭頸部為栗褐色,從雙眼到頸側有著綠色或紫色的羽毛。
不論綠色或紫色,都與栗褐色的頭頸形成鮮明的對比。
根據海洋世界 seaworld.org 的網站,小水鴨有以下的特性:
- 小水鴨是美國體型最小的鴨子
- 牠身材小,但飛行速度卻很快。最快的飛行時速是 97 公里(60英里);但平常的時速也有 80公里(50英里)。
- 小水鴨會組成小團體,相互緊靠,以 「V」 字形快速飛行。
- 小水鴨擅長游泳和潛水。然而,牠們潛水的目的,就只是為了逃離掠食者。
- 小水鴨以水生植物、藻類、植物種子、浮游生物、或魚蝦等為食。覓食時會將喙子在水中濾食,甚至會將頭栽入水中覓食。
- 雄性小水鴨在求偶時,會使勁地在雌鴨前舞蹈。牠們是少數會以跳舞求偶的鴨子。
台江國家公園發行的 《小水鴨,兩個家》兒童動畫繪本,介紹小水鴨,這台灣常見的冬季候鳥。在台南沿海濕地,台江國家公園,都很常見。
琵嘴鴨是另外一種容易由外觀辨識的鴨子。
琵嘴鴨的喙嘴長度,是牠頭部的兩倍之長。
因牠們扁平喙子,看起來像琵琶,所以牠的中文名字為琵嘴鴨。
沒見識過琵琶的西方人,認為牠的喙子像挖土的鏟子,而且只生活在北半球,因此也以牠的習性及外型,稱為 Northern Shoveler (北方鏟子鴨)。
琵嘴鴨也是台灣較常見的冬候鳥之一。在台南的台江國家公園,除了可以見到小水鴨外,也能看到成群的琵嘴鴨。
有黑色喙子的雄琵嘴鴨,從頭至上頸部長著暗綠色的羽毛,因此會被誤為是綠頭鴨。
其實牠們除了頭上的羽毛顏色相似外,喙子的形狀及顏色,以及身上羽毛的顏色都完全不同。仔細看,還是可以分辨牠們的差別。
「天生我材必有用」,琵嘴鴨這扁平超大的喙子,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牠們覓食的「家私頭」。
牠們的喙子邊緣,長著 110 個像梳子般的細長凸出物體 /lamellae, 就像是過濾器一樣。
因這「濾嘴」,成就牠們特殊的覓食方式:
牠們結成小隊,一同將頭埋入水中滑行前進,趁機用牠們的長喙子,過濾身邊其他琵嘴鴨從水中、泥底,激趕出的水生植物種子、水中小甲殼類、及無脊椎動物等美食。
下圖是奧勒岡州的海岸水族館 Oregon Coast Aquarium, 對一隻被拯救的雌琵嘴鴨拍下的照片。
可見到牠們喙子邊緣的特殊結構,這也解釋為何牠們不會像綠頭鴨、加拿大雁一樣,在公園享用人類餵食的食物。
琵嘴鴨還有個少見的特異功能,以保護牠們孵化中的卵:雌鴨會在鴨蛋上大便,讓掠食者因它欠缺色、香、味的吸引力而離去。
上週在洛杉磯東部的大熊湖,一對在窩中孵蛋的白頭鷹,因為只是離巢覓食一會兒,巢中的蛋就進烏鴉的肚子。
若是白頭鷹也學會琵嘴鴨的絕招,這憾事就不會發生了。
(值得慶幸的是, 1/11 白頭鷹又下一顆蛋。去年白頭鷹的寶寶,因突來的春雪而凍死。希望今年牠能順利孵化成長。)
前不久,與友人閒聊在疫情下,因無法出門旅遊、參觀博物館、上餐廳,我這個玩樂的部落格,不知道要寫些什麼內容了。
他胸有成竹的建議說,我賞鳥的濕地,紀錄到的鳥類有 298 種,要是依我現在每週發文一篇的習慣,每篇一、兩種鳥類,應還可以撐個 3、5 年。
看來在疫情結束前,除了我的傻瓜相機,要繼續撐一陣子外,這裡就會常出現南加州的鳥類介紹了。
洛杉磯的海邊濕地,冬季總有數不盡的過冬候鳥。那成群飛翔的是姬濱鷸,是最小型的濱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