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鳥是美洲常見的一種鳥類。
比拇指大不了多少的牠,身上冠有一些鳥類的紀錄;如,最小的鳥、能倒著飛的鳥、翅膀拍打每秒拍打次數、能後滾翻…
十餘年前,我在後院掛個蜂鳥餵食器,向一對偶爾出現的蜂鳥張開雙臂;
此後,我家是牠家,生活也多了欣賞蜂鳥覓食的樂趣。
可是不久之後,一牆之隔的後院鄰居也來湊熱鬧,在他的遮陽棚下,也掛上個餵食器。但這司馬昭之心,收效有限。
然而當鄰居的餵食器,由一個變成三個時,蜂鳥就變心成鄰家的食客。
我雖黯然收攤,卻暗喜少了清洗餵食器、及補充糖水的麻煩,而依然有蜂鳥可欣賞之趣。
因牠們仍習慣在後院的樹枝上,居高臨下守護著這片空間。
蜂鳥的遠處是隻麻雀
火力全開,驅逐入侵者
最近這一陣子,發覺有 4 隻蜂鳥常同時出現,我猜想那該是父母與今春的新生兒。
蜂鳥的平均壽命只有 3-5 年,現在後院這些蜂鳥,應是當初那對蜂鳥的後代兒孫。
蜂鳥的種類超過 300 種,一般身長約三到五英寸,而最小的蜂鳥從頭到尾只有 5 公分,以致成為螳螂的獵物。(網路上有許多螳螂捕捉蜂鳥的影像 mantis praying hummingbird)
蜂鳥吸食百子蓮花蜜
降落
牠們飛行時以每秒 12 到 80 次,快速拍打翅膀,飛行速度每小時 34 英里 (56公里) 或更快。
除了向前飛行外,也能像直升機一樣繞圈盤旋、盪鞦韆般的不斷前後飛行、倒飛、及作“巴庫”倒退嚕。
牠們拍打翅膀發出嗡嗡聲,因此英文的名字就叫 hummingbird - 發出嗡嗡聲的鳥。
但中文不作字譯,稱牠為“嗡嗡鳥”,卻因牠們喜歡花蜜的習性如同蜜蜂,將牠名為“蜂鳥”。
一個初次見到牠的小朋友,因此還問我:「蝴蝶也喜歡花蜜,為何不稱牠為蝴蝶鳥?」
蜂鳥喜歡有甜味的花蜜,但花蜜中的糖分低於 10%,這種花就引誘不了蜂鳥。
因此,餵食器的自製糖水,大概是 4 杯水加上一杯白糖,就能贏得蜂鳥的心。
然而花蜜水並無法提供蜂鳥,需要的所有營養,所以牠們也吃小昆蟲和蜘蛛。
搔癢
蜂鳥只生存於美洲,美洲各地的印地安人,都有關於蜂鳥的神話傳說。
在他們古老的傳說中,蜂鳥經常被描繪成醫療師、或助人的精靈,扮演著重要的神話角色,所以印地安人不會傷害他們。
只是當歐洲人湧入新大陸後,蜂鳥因美麗的羽毛,有一段時間還成為他們補獵的對象。
在許多美洲原住民部落,尤其是西北海岸的部落,認為看到蜂鳥是好運來到。
後院葡萄柚樹下小歇
在中美洲的阿茲特克人 Aztecs,視蜂鳥被是神聖、忠誠和戰鬥的代表。
為何小小的蜂鳥代表著戰鬥?
因為牠們有很強烈的地域性,會勇敢地驅逐入侵的蜂鳥。因此後院上空,常常可見牠們和外來的蜂鳥,演出空中追逐戰。
阿茲特克人視蜂鳥他們城市的守護神,因此蜂鳥的圖像,常出現在他們的物品上。
他們也相信蜂鳥是重生的象徵,如果他們在戰鬥中死去,他們將轉世為蜂鳥。
戰鬥
馬雅人流傳著一個故事:
"造物主在創造鳥類後,剩下少量的羽毛。祂用這少許的羽毛,又塑造出兩隻蜂鳥,為牠們舉行地球上的第一場結婚典禮。
婚禮以花瓣鋪成地毯、新娘走在蜘蛛網下的通道上,再由太陽發出亮光,讓新郎身上發出耀眼的紅色和綠色。"
因此,當雄蜂鳥沒有太陽的照射時,他就失去亮麗的顏色。
在南加州的莫哈維 Mojave 族的印地安人,傳說遠古的人類,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世界。
他們派一隻蜂鳥尋找光源,蜂鳥從地洞中找到透著微弱亮光的地面出口,人類才搬到陽光普照的地面上。
波多黎各的 Jatibonicu Taino 印地安部落,傳說兩個敵對部落的年輕男女,像羅密歐和茱麗葉一樣的墜入愛河,因家族間的反對,他們變成了蜂鳥及紅花,他們從此就能天天見面。
下面這隻蜂鳥以後滾翻的姿勢迎戰,您可看到牠的腳在上面,與另一隻蜂鳥對抗
居住在紀念碑谷 Monument Valley 的納瓦霍族 Navajo, 傳說一隻蜂鳥被要求飛到天空上,看看藍天上面是什麼。
蜂鳥上去查看後,說「藍色的天花板」上面沒有東西,而不是我們的老祖先說的「天外有天」。
左上:360度旋轉的蜂鳥; 左下:兩隻對抗中的蜂鳥,竟然咬掉身上羽毛
被美國政府強行遷移到奧克拉荷馬州的切羅基族 Cherokee, 原來居住在數千里外的南、北卡州,他們流傳個故事:
蜂鳥和一隻鶴同時愛上一位女士,那女生選擇了蜂鳥,因為牠的美貌。
但長脖子的鶴說服這位女生,讓牠和蜂鳥比賽飛行,勝利者才有資格迎娶她。
這女生同意了。她認為蜂鳥一定會贏,因為蜂鳥的飛行速度很快。
最後卻是鶴贏了,因為鶴可以整夜飛行,而蜂鳥只能在白天飛行。
猜猜結局如何?
左邊一隻雄蜂鳥入侵,駐守這裡的雄蜂鳥(下)上飛迎戰
爭奪戰
結局是那女士背棄了她的諾言,依然嫁給蜂鳥,因為鶴長得太醜了。
她認為說謊是一時的,醜尪卻是一輩子的呢!
克理克族 Creek 印第安人也有類似的故事,不過在他們的版本中,鶴獲勝是因為牠直線飛行,而蜂鳥則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倒退嚕、一會兒盤旋…。
在亞利桑那州的霍皮族 Hopi 印地安人,或許是因居住在乾旱的環境中,因此他們的蜂鳥故事就與食物有關:
在大饑荒時,父母留下男孩和女孩,外出尋找食物,看家的哥哥做了一個玩具蜂鳥給妹妹把玩。
當女孩將它投向天空時,它竟然變成真的蜂鳥,每天帶玉米給兄妹們食用,也飛進地心,懇求豐饒之神降雨除去旱象。
後來天降甘霖,植物又萌芽生長,離家的父母也回來團聚。
居住在亞利桑那州及新墨西哥州的普韋布洛族人 Pueblo 的傳說:
一個惡魔與太陽打賭失敗後,憤怒地噴出熾熱的熔岩,讓地球到處著火。
蜂鳥收集天空的雲彩,再將雲化成雨水,撲滅地球上的火焰,拯救了地球上的動植物。
現在蜂鳥的喉嚨上鮮豔的顏色,就是當時雨雲留下的彩虹。
抓癢
空戰
為什麼印地安人,會有這麼多蜂鳥的傳說?
我想大概是蜂鳥在美洲很常見,而且牠們對常見的人較沒戒心,還有好奇心及親和力。
每當我和柴油在後院時,牠們常會飛到我們左右盤旋,看看我們“坐”什麼、或忙著吸食百子蓮中的花蜜、或停在一旁的樹枝或頭上的棚架,和我們一同閒坐,彷彿牠也是這裡的主人。
看著這體型超小、愛爭奪地盤、又古錐的蜂鳥,我總感受到萬物有靈,而我們家也是牠們家。
後記:和柴油在後院閒坐時隨拍照片
延伸閱讀:要是您看過吳宇森導演的《獵風行動》(Windtalkers) 對紀念碑谷的納瓦霍族印地安人應該不陌生。紀念碑谷在大峽谷上游,非常值得一遊,紀念碑谷 Monument V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