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廣的河道, 在此切穿岩石, 成一峽谷, 流向柯羅拉多河
加州有個看罌粟花的羚羊谷, 而亞利桑納州北方,在納瓦荷族保留區中, 有個著名的狹縫型峽谷 - 羚羊峽谷 Antelope Canyon。
狹窄的河道出口, 又成一寬大的河面. 今日成「上峽谷」之入口
羚羊峽谷之名, 來自納瓦荷族的歷史傳說: 該地曾是叉角羚羊棲息地,峽谷中有羚羊漫步。
走入峽谷
羚羊峽谷如同其他狹縫型峽谷,是砂岩經過百萬年的洪水及強風侵蝕而成。洪水在荒漠中成一寬廣的河道, 卻在此遇到砂岩阻攔無法渲泄。
因洪水的流速相當快, 其垂直侵蝕力也變大, 切穿砂岩形成了羚羊峽谷。因此, 峽谷內谷壁上的岩石, 如流水般的光滑。
羚羊峽谷在地形上, 可分成兩個獨立的部份: 上羚羊峽谷與下羚羊峽谷。因其位於印第安人保留區, 所以需由特許的代理商導領入內, 遊客是不允許自行進入此處。
上羚羊峽谷的入口, 在寬廣的河道上看去, 只是一條細窄的裂縫, 岩壁高約20米, 長約150公尺。由於遊客眾多, 想要拍到一束日光射入, 需在正午前入峽谷, 才有此機會。一般來匆匆、去匆匆的觀光團, 是難以拍到著名的日光射入峽谷的景觀。
在峽谷中, 要拍出良好的攝影作品相當困難。由於光線只從峽谷上端裂縫進入, 且谷壁表面不平整, 造成許多反光, 不容易測光。因光線不足, 而且遊人眾多, 難以長時曝光。
有時細心調整所拍攝出來的作品, 可能還不如隨手補捉的光影來得迷人。我們的導遊, 就用手機拍的照片, 以此一一向我們介紹峽谷內的特殊景點。
下羚羊峽谷位於地表下的裂縫中, 需爬樓梯深入地底, 中途還需靠一些繩索, 才能走完下羚羊峽谷。由於其難度比較高, 所以遊客較少。
上、下峽谷皆是因河水侵蝕而成, 所以這河道最終流向科羅拉多河。98年的8月, 那天當地只下了幾滴小雨, 在十多公里外的沙漠, 卻下了場暴雨。暴雨形成的激流, 沖進下羚羊峽谷。
抬頭上望峽谷頂端, 一木頭被沖流至此.
窄小的狹谷
在下峽谷中, 來自英、法、美、瑞典十多名遊客, 全喪生於洪水中, 只有導遊倖存。今日, 峽谷入口設有天氣預警系統, 以偵測附近沙漠地區突來的降雨。
峽谷內砂子, 如麵粉般十分的細緻, 在刮風的日子中, 佷容易導致遊客們的相機受損。我們到羚羊峽谷前後數日, 都是風大的陰天, 細砂從峽谷頂部如雨般地降落。而狹谷更是個大通風口, 狂風將峽谷中的遊人撒上層層的紅砂。
眾多遊客們的相機, 在拍攝一些照片後, 鏡頭就因卡上一層細砂, 難以再使用。而細沙卡住我相機的開關, 不得不放棄在峽谷內拍照。回小鎮後第一件事, 就是趕緊買了一空氣壓縮罐, 以除相機上的細砂。
抬頭上望峽谷頂端
除了相機留著上細砂外, 整個人從頭頂到腳也都是砂, 連牛仔褲口袋中也可見細砂。當沐浴後以浴巾擦乾身體後, 驚見白浴巾上留有”血跡” 。趕緊拿另一條浴巾再擦拭一次, 才發現原來是右耳內流血。搞不清楚耳朵內為何會受傷, 再以棉花棒擦拭後, 才恍然大悟 - 那是峽谷中的細沙。
在羚羊峽谷的停留時間有限, 而我們又在錯的天氣到對的地點, 所以留下的照片有限。期望下次再訪羚羊峽谷時, 能帶回更多的照片。